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专家参与的“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JAMA》上发表。据了解,《JAMA》是由美国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临床医学杂志,于1883年创刊,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并称全球四大医学名刊。该项研究表明,通心络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风险下降三成。
大会现场
为鼓励中医药科技创新,分享研究经验,凝聚创新驱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合力,11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张伯礼、张运、吴以岭、韩雅玲,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艾瑞克·皮特森(Eric D.Peterson)教授等来自海内外的上万名医学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借国际公认循证医学证据 印证中药疗效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的子课题“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发起者的杨跃进教授,在会上介绍了课题的设计构思和成果。
杨跃进教授表示,“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课题自2019年开始,中国124家医院参与了该项目,发病24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797例,参与到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通心络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源性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源性死亡风险27%,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
“通心络代表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20年来非常重大的突破,对于全世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参与和监督执行的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艾瑞克·皮特森教授说。
艾瑞克·皮特森教授表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课题是非常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和国外的西方医学标准非常吻合。
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迈出坚实步伐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课题的本身意义不光是为通心络增加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为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中药作出了一个典范。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探索了一条道路,走出了一个样板,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参加会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对课题进行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教授在致辞中强调,这项研究是心血管领域、中西医结合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循证医学的重要成果。将为中医药临床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同时也会对中医药的临床评价循证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希望团队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使更多中医药临床研究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究是首个登上国际医学四大期刊的中医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是在中医药现代化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迈出坚实一步。
文/许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