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从一组关键字看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5-11-10 17:28 来源:南方都市报

  11月9日晚,十五运会盛大开幕,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火炬手苏炳添、张家朗、李祎一起点燃主火炬。

  这是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全国运动会。跨境比赛“无感通关”穿越港珠澳大桥、粤港澳在气象等领域携手保障,十五运会以体育为媒,展示了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三地居民“心联通”不断提升。

  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举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南都N视频推出专题策划《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从“味”出发,探寻大湾区的独特韧性、潜力与活力。

  专题策划聚焦体育社交之“热”、生活方式之“鲜”、协同创新之“潮”、多元文化之“醇”、产业互补之“甘”、对外窗口之“顺”、机制对接之“合”、教育合作之“和”等角度,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专题策划推出多语种融媒产品,在海内外一体化传播,获美国国际日报、欧中之声、欧洲侨报、委国侨报、葡新报、加拿大商报、非洲时报、英国富中传媒、希中网、香港经济导报、香港明珠传媒等数十家境内外的媒体转载,向全球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一小时生活圈”便利居民交往

  11月8日,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比赛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穿越港珠澳大桥,决出金牌。

  “十四五”时期,港珠澳大桥飞架、广深港高铁疾驰,天堑变通途,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让“一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香港市民Jesss背上球拍从家里出发,45分钟就能到达深圳的匹克球馆;澳门球友下班驱车1小时到珠海挥拍出汗,还能在附近商圈吃完饭再返程;匹克球友们的微信群每天都很热闹,有接龙报名“转转赛”的,也有约“搭子”AA场地费的……当港澳球友“北上打波”成为一种新风尚,深圳华强北一家球馆85%的顾客都是香港人。

  作为一项社交运动,匹克球正在大湾区掀起跨城热潮,专业匹克球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0月下旬,多位球友在与南都N视频记者交流时均提到,在球场上既能切磋球技,又能聊生活聊创业,以匹克球为纽带打通了不同圈层,结识了更多新朋友。

  中国第一家匹克球行业协会——深圳匹克球协会创始会长曾国标说,“大湾区的匹克球协会之间联动频繁,匹克球作为媒介推动了粤港澳之间的人文交流。”匹克球运动之“热”,正是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持续升级。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不仅重塑了空间距离,还深刻改变着大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一城生活、多城消费”的新鲜体验,正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

  澳门姑娘邓焯荧每天搭乘轻轨在琴澳两地通勤,每天早上从横琴站出来,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呼叫网约车。在便利店买早餐时,她兴奋地向南都记者分享自己的尝“鲜”体验:现在可以刷掌纹支付,连手机都不用带了。

  从广州到香港创业的李思禹,将大湾区视为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她常常到香港看七人榄球赛、脱口秀、马戏团表演,“下午看完演出,晚上就能回到广州”。

  跨境支付通、MPay(澳门钱包)等移动支付方式,为跨城消费打通了首道关卡。内地赴港澳“一签多行”“一周一行”以及“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落地实施,为大湾区跨境消费保“鲜”。

  10月31日,各界期盼已久的“粤车南下”香港政策正式公布。从11月15日零时起,获准的广东私家车车主可以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香港口岸自动化停车场。

  政策实施后,内地居民驾车到香港国际机场乘坐飞机,或者往来粤港两地经商、就业、探亲、旅游等出行将更加方便,也将进一步强化内联外通、双向奔赴。

  “软联通”激活产业创新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的升级,促使珠江口东西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要素资源更加畅通,为产业协同互补创造条件。

  港资企业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便尝到了大湾区产业互补的“甜头”。该公司生产的E-bike(电助力自行车)堪称大湾区“混血儿”,它的零部件来自深圳、惠州、佛山、东莞等多个城市,并在广州组装而成。

  对于这一生产模式,威华公司总经理詹喜荣告诉南都记者,“地理上的集聚能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同时缩短采购周期和产品交付时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随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的推进,更多传统制造企业体验了多城协作、功能互补的“同甘”之味。首个“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澳门药品“马交牌千里追风油”,在横琴的系统化生产线中,单批次实现数倍至十倍多的产能提升。

  粤港澳三地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十四五”时期,大湾区深化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在机器人、类脑智能、医疗材料等前沿领域,三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成果不断。

  从香港高校实验室里成长起来的深圳企业,创新研造出多模态触觉感知的机器人“灵巧手”,现已投入量产;汇聚港深力量,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可加快骨缺损的愈合;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深化粤澳合作,推动类脑智能创新链落地大湾区。

  这些创新协同与互补,离不开三地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大湾区“就业通”“人才通”“社保通”等政策,支持港澳人才申报重大人才工程。与此同时,香港推出的“高才通”“优才计划”,也为各领域专业人才提供了“南下”就业的通道。

  在“一国两制三法域”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也在不断探索司法领域的规则衔接。作为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何君尧告诉南都记者,已与内地律所“合作无间”,大湾区司法从业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司法规则衔接,服务了客户多元化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的“软联通”,让融合发展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更是机制层面的“高度协同”,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向世界展示多元文化新活力

  “软联通”不断上新,粤港澳三地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衔接更顺畅,为大湾区居民构建了“优质生活圈”。

  越来越多港澳同胞把事业的重心转向大湾区,他们的随迁子女也选择入读公办学校设立的港澳子弟班。如今,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港澳居民随迁子女可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创校校长张晔见证了大湾区基础教育更深的“和谐共建”。11月初,张晔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谈到,“许多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彼此的不同和相同,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从‘同龄人’成长为‘同路人’。”

  粤港澳血浓于水,同气连枝,为三地一体打下最坚实的情感根基。

  10月下旬,南都记者走进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的排练厅,记录这部舞剧到港澳巡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亲”重要联结的故事。舞剧总编导钱鑫在接受采访时说,“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乃至血脉上的。”

  正如此次与粤港火炬手一同点燃全运圣火的澳门武术运动员李祎所说,“粤港澳三地相邻,文化相通,在体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

  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回溯历史,粤港澳体育交流亦由来已久。从“球王”李惠堂、“东方美人鱼”杨秀琼的成长轨迹,到如今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百年来,大湾区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拓展。

  如今,香港组建1.6万人的历史最大规模赛事义工团,三地“小海豚”携手搭建赛事服务“流动的桥”,粤港澳民众在深度参与全运会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认同感。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

  多位多语种导游向南都记者提到,广交会等大型展会叠加十五运会热度,以及过境免签等政策的优化升级,便利了许多首次到访中国的外籍游客,畅享大湾区美食美景,购物消费考察“一站式”打卡体验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构筑休闲湾区。外籍游客既能“一程多站”尽览风光,又能做到“商务+旅游”两不误。这样的“顺畅”共同达成了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顺境”,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有韧性、有活力的中国形象。

  展望“十五五”,中国南海之滨,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