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双十一”的“价值之思”:在消费里,遇见更懂生活的自己

2025-11-11 22:53 来源:南方周末

  在这场持续了十六年的消费盛宴中,最珍贵的或许不是省了多少钱,而是我们逐渐明白:最好的消费,是为你真正珍视的事物付出;最聪明的选择,是让每一笔支出都更有意义。

  从2009年淘宝商城27个品牌、五千多万元销售额的“一炮而红”,到如今覆盖全平台、持续月余的全民消费季,经过“金九银十”的消费预热,到最后四季度的“狂欢”,“双十一”已陪伴我们走过了十六年。

  这十六年里,电商行业从萌芽走向成熟,快递物流织就起遍布城乡的网络,“双十一”已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生活”的集体思考,是人们用消费为热爱投票的美好契机。那些聪明的消费者,早已找到属于自己的购物哲学——把购物车变成了“快乐清单”,买真正让心发烫的好物,才是“双十一”最该有的模样。

  1

  规则之变:从烧脑到省心的消费进化

  曾几何时,“计算”成为了“双十一”绕不开的关键词——熬夜研究满减规则、对着Excel表核算每毫升化妆品的价格,最后感慨“消费者不是华罗庚”。

  为了避免消费者在复杂的算法迷宫里耗尽耐心,今年“双十一”平台各出奇招——淘宝系的“官方立减”和“9折消费券”避免了凑单的繁琐;京东喊出的“价格撕一半”口号,用最直白的语言传递降价信息;拼多多的“天天真低价”则延续了其直截了当的风格。

  “过去为了凑满减,我要在购物车里添加一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在上海静安外企工作的Sarah说,“今年我只买了真正需要的三件商品:一台扫地机器人、一套护肤品和一双运动鞋。”

  曾经的她也在深夜里鏖战“双十一”,沉溺于自己“精明算计”的战利品中。她回忆道:“我甚至会在凌晨三点定闹钟起床抢前N件优惠,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而如今她已无需熬夜凑单,只需选出自己的心选好物,轻松下单。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进步。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今年“双十一”各平台面向全用户的基本优惠力度稳定在83折至85折,与近年持平,但“无套路”的简化模式有助于提升用户参与热情。平台用简化规则回应消费需求,既让促销回归“让利”本质,也让“双十一”的快乐,重新聚焦于“买到心仪好物”的纯粹体验上来。

  2

  回血之术:“其实快乐可以很简单”

  用理性为生活做减法,用智慧为幸福做加法,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追求。

  作为中学物理老师,刘泽将课堂上的理性思维带入了家庭消费中,他自创了一套“需求-价值”购物决策法。每年10月他和家人会列出真实的购物需求,然后等待“双十一”期间寻找合适的购买时机。“先做好功课,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女儿小雨认真地写下“一套《哈利波特》全集”和“新的羽毛球拍”,并在“预期价值”栏里郑重地填上“获得知识”和“锻炼身体”。

  这个看似简单的讨论过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为需求而消费,让我们家不仅空间变宽敞了,心境也更开阔了。”刘泽对此很欣慰。

  追求确定性的“稳稳的幸福”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双十一”第一波大促的第二天,95后金融从业者张晓雯就收到她活动期间购买的第一件商品——一件高端品牌的经典款五格羽绒服。“我没有熬夜抢购,也没有研究复杂规则。”她对于衣服质感和版型都相当满意,“它家反正全年都不打折,但这次‘双十一’的备货很足。”

  工作第四年,张晓雯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消费哲学。“经典款看似单价高,但胜在实穿耐看。”她算了笔账,“一件能穿五年以上的高品质外套,平摊到每年,成本反而更低。”这份对价值的精准判断,既来自金融工作的专业训练,也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随着越来越多像张晓雯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建立自己的消费逻辑,市场的玩法也在悄然改变。不仅电商平台以简化规则让利,各支付平台也推出多种活动。例如招行信用卡的“11.11加鸡腿”活动,笔笔返现的经典玩法既契合了理性消费的主流心态,也让金融服务自然融入生活场景,成为“双十一”期间备受青睐的消费助力——让“买得值”的满足感与“小确幸”的幸福感相拥,悄悄助力日常里的美好生活。

  此外,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使用招行信用卡下单,有机会享最高24期0分期利率,分期满额还有机会享立减优惠。没有复杂的凑单门槛,无需费心计算规则,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惠,让消费回归纯粹的愉悦。

  3

  价值之思:为美好生活投票

  如今,为健康与快乐消费埋单,成为了另一种主流。

  夜晚八点的网球场上,清脆的击球声仍旧此起彼伏。林夏一个精准的反手击球,球划出完美弧线落在对角。球网对面的父亲林之栋也不甘示弱,漂亮回击。

  这是林之栋退休后的第一个秋天,也是他加入女儿网球生活的第一个“双十一”。

  作为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林夏的日常时间都被工作塞满,只有打网球时才让她感觉到真正放空。今年“双十一”,她决定“为自己的热爱花一次钱”——为自己和父亲买下了心仪已久的专业网球拍。

  “球拍是全碳素的,握感特别好。”价格不菲的装备却让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她还在常去的网球场办了年卡。“以前觉得花钱买体验不划算,现在才明白,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热爱,才是最值得的消费。”

  《2025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显示,Z世代情绪消费品类TOP5均超越了传统的物质商品,直接指向体验、娱乐与自我提升。他们更愿意为一场旅行、一次沉浸式娱乐等具有“情绪价值”的体验埋单,其背后是“悦己”和“体验至上”消费观念的强力驱动。

  像许多Z世代一样,肖楠痴迷于“囤旅游”的仪式感。她手机里存着十几张未核销的酒店通兑券和机票次卡,对此乐此不疲。“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对未来的期待,”她引用社交平台上流行的一句话,“只要订单还在,诗和远方就永远有位置。”

  十一黄金周,她拼手速约上了不加价的酒店,还在招行“金秋出游”活动中买到了特价机票和商圈消费券,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江南之旅。她展示手机里的一些订单:演唱会场馆附近的汉服租赁券、灵隐寺祈福手串DIY体验,甚至还有一场散场后的“歌迷夜宵巴士”车票,拼凑起了一次完整的旅行。而现在她又期待起年底去腾冲的温泉之旅。

  一款浸着姑苏巷弄烟雨气的苏绣钱包,一只藏着云南山野草木香的扎染布包……这些物件裹挟的旅途片段与专属心境,早已酿成它们无可替代的价值。消费者们总是更偏爱那些步履所至、亲手触碰时,那一瞬间的心动与共鸣。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消费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

  当“双十一”狂欢结束,留下的不仅是成交数据,更是从“物质消费”到“价值消费”的脱胎换骨。它的本质或许是一场“关于生活的考试”,而最好的答卷,就是明白自己真正热爱什么。

  穿行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人们手中握着的,已不再是写满折扣规则的清单,而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答卷。

  平台方简化规则、提升服务,让购物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品牌商专注于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支付方推出多样化的支付优惠和分期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各方正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在这场持续了十六年的消费盛宴中,最珍贵的或许不是省了多少钱,而是我们逐渐明白:最好的消费,是为你真正珍视的事物付出;最聪明的选择,是让每一笔支出都更有意义。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