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改革开放走在前|珠海特区45年:新质生产力重塑珠江口西岸创新版图

2025-10-10 19:35 来源:国际在线

  10月9日,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改革开放走在前——广东科创新气象”主题采访活动首站走进珠海。采访团实地走访发现,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从脑机接口到低空经济,珠海正以“特区速度”书写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卷,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制度创新:琴澳融合构建跨境科创走廊

  清晨的阳光洒在横琴口岸,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教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陈国凯驾车驶过关口,仅用7分钟便抵达位于珠海横琴的研究院。这种“双城生活”已成为不少澳门科研人员的日常。

  “便利的通关政策让我们实现了30分钟跨境科研圈的无缝衔接。”陈国凯说道,作为澳门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自2019年挂牌以来,已建起4个国家级平台和6大研发中心,承接项目超300项,金额突破2亿元。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陈国凯在介绍研究院的代表性成果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陈国凯在介绍研究院的代表性成果

  这种“澳门科研+横琴转化”的模式正在结出硕果。在研究院实验室,科研人员向采访团展示了最新研发的纳米泡沫材料。“我们与企业共建的模式,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又为企业产品提供技术支持。”陈国凯说。

  琴澳融合的深度远不止于此。2021年揭牌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四年时间里集聚科研人员超400名。澳门籍研究员杨超然告诉采访团:“珠海横琴的吸引力足够大。”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横琴工作。

  技术突破:从脑机接口到低空安全

  在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展厅内,一款看似普通的“枕头”蕴含着前沿科技。这是该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首款多模态梦境脑机接口设备“梦邻”,将脑机接口技术与日常睡眠场景创新结合。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长张旭向采访团说道:“产学研一体化解决了市场应用和技术原理的双向难题。”目前,该院已建立26个课题组和7个联合实验室,申请专利45件,承担科研项目45项。

  更令人振奋的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脑智工程研究会,该院已在澳门注册平台公司,琴澳联动孵化5家脑智科技企业,展现出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的强大活力。

  与此同时,在低空经济领域,珠海中科慧智科技有限公司正守护着城市的“天空安全”。公司展厅内,一个高约一米的海空一体化雷达能探测8至10公里范围内的无人机、飞鸟等目标。

珠海中科慧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惠琼

珠海中科慧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惠琼

  “低空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环境。”公司董事长唐惠琼介绍,企业自研有源相控阵低空预警雷达设备、FOD跑道异物探测系统等产品,已形成空地一体化全域感知解决方案。

  珠海中科慧智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为今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珠海赛区自行车赛事提供低空安全保障。该公司此前已成功完成全运会男子自行车预选赛的低空保障任务。针对自行车赛事赛道长、环境开放的特点,中科慧智重点关注未经报备的“非合作目标”无人机可能因操作失误、失控或碰撞坠落,对运动员和赛事秩序造成的潜在风险。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科慧智采用了以移动式低空预警指挥车为核心的多手段协同管控方案。该指挥车集成了雷达、无线电侦测等设备,可对空域进行持续监测与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无人机,系统将迅速通知现场执勤人员,后者使用手持式侦测定位与反制设备进行快速、精准处置,以此构建灵活可靠的低空安全防护网,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产业跃迁: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是珠海产业跃迁的典型缩影。这家企业于2000年从打印通用耗材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全球第四大激光打印机厂商,业务网络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深化技术布局,纳思达于2019年成立极海半导体公司,聚焦5G物联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芯片设计,提供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企业负责人指出,公司已实现从耗材生产、整机研发到芯片设计的全产业链闭环,构建了完整的打印生态体系。

  财务数据进一步印证其发展韧性,2024年,纳思达营收达264.15亿元,同比增长9.78%,并连续第六年入选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从打印耗材起家,到成为全球第四大激光打印机厂商,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是珠海产业跃迁的缩影。

  生态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形成

  10月7日,珠西科学城“三大创新中心”在高新区正式启动,标志着珠海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珠西科学城三大创新中心——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是珠海科技创新布局的缩影。其中,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由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珠海高新区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共建,将构建“一中心三平台”产业生态体系。

  珠海始终抓住科技创新不放松,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6%、位列全省第二,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普强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普强深思大模型”正与客户进行多轮对话。这家专注AI语音技术的企业,在首届横琴科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其自主研发的“普强深思大模型”以突破性算法架构,展现出卓越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为智慧金融、政务、座舱等领域提供智能交互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术产品已服务500+企业机构,其中包括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应运而生;45年后,这座城市正以全域谋划的珠西科学城为牵引,瞄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如今,珠海正重点打好港澳合作、高校资源、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创新生态“五张牌”,不断提升在珠西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打印耗材到芯片设计,从脑机接口到低空雷达,珠海的创新故事正在各个领域同步上演。这座特区城市用45年时间,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融入城市基因。这里不仅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器”,更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一座永远年轻的特区城市,正在创新之路上全速奔跑。(文/图 孙一丹)

编辑:叶莉子   责任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