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全球首例深海“燃冰”采火,全球首创开合屋盖加移动斗屏多维场景……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运会,还未开幕就已凭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出圈。
无处不在的粤式科技,正在重新定义一场体育盛会的想象力,也让“科技感”从赛场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日常。
南粤大地,从来都是全运会与前沿科技融合的见证者。

11月2日上午,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上“机器狗”现身深圳,将全运会吉祥物交给火炬手。
早在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就首次投入使用远程微机网络系统处理各项成绩、纪录和资料。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告别了“纯手工作业”,在体育科技化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国产体育器材开始崭露头角。电子计时、激光测距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竖起了国内第一块大型LED显示屏。
盛会再临,又为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注入了崭新的科技脉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激情绽放,更是一个时代和众多产业向前奔跑的身姿。
藏不住的赛场“黑科技”,有多硬核?
这一届全运会的基因里,写满了科技赋能。
日前,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打破历届惯例,首次实现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传。
那把刷屏的“绽放”火炬,一改以往丙烷火炬的粗笨印象,造型修长优雅,灵感来自岭南文化和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以“火树银花”为设计主题。

“为实现高颜值与高性能的统一,研发团队在结构设计、燃烧系统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实现了多项行业首创的工艺突破。”万家乐产品平台总经理马海川说,团队研制出业内首款“大长径比”燃气储存罐,显著提升耐压性能。“即使火炬从两米高处跌落,气罐仍能保持安全稳定,火焰持续燃烧。”
火炬顶部的三朵花瓣,采用3D打印不锈钢材质,可耐受1000℃以上的高温;火炬内部则设有三层隔热结构,同时,首次应用了国际领先的精控恒温芯技术,确保手持部位表面温度始终低于37℃。
燃烧系统还创新采用“双模燃烧器”,“主燃烧器采用第五代双高火技术,火焰可达20厘米高,明亮夺目;稳焰燃烧器采用文火微焰技术,以‘文火’状态避免爆燃或火焰喷射风险,确保传递安全。”马海川说。
备受期待的开闭幕式,同样隐藏着不少视听“黑科技”。
作为十五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其8万个座位的宏大规模备受瞩目。然而,如此巨型场馆也带来了显著的声学挑战——在空场状态下,混响时间可接近7秒,易导致声音浑浊、延迟,直接影响观众的听感体验。
为实现清晰而沉浸的音响效果,扩声系统供应商锐丰科技在材料应用、产品设计及数字技术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例如,在音箱制造中采用钕磁低频驱动单元材料,在提升能效的同时优化了音色表现;更通过实现“心型指向”技术,将声音能量精准聚焦于听众区,有效抑制多余反射声,显著提升语音清晰度。

锐丰科技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提供扩声系统。受访者供图
“我们通过全新的箱体结构设计,将低频能量集中导向观众席,使整体听感更为清晰、层次分明。”锐丰科技董事总经理陆秀冰介绍道。
陆秀冰还表示,公司自主研发了声学仿真软件,替代国外工具,精准模拟出8万人级场馆的声场效果;并在现场搭建了高标准混音室,构建多声道系统,结合舞台视觉效果融入音效设计,为表演注入“声音灵魂”,令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黑科技”,还让更多人“听见”全运会。
打开“全运广州”小程序,听障人士只需一键呼叫,就能连线平台上的手语翻译志愿者获得远程服务。这套手语翻译小程序由广州公司音书科技打造。“就像滴滴打车连接司机和乘客,我们的平台连接手语翻译员和听障人士。”音书科技创始人兼CEO石城川说。
大型赛事,是未来科技秀场
大型赛事,向来不仅仅是已有技术的集成应用场,更是前沿技术的“超级试验场”。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大型赛事正是这样一个“强制性”进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契机。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鸟巢”钢结构、“水立方”膜结构、高速摄影机、电子发令系统……中国制造惊艳世界。它还是第一届全面采用高清转播的奥运会,加速全球电视产业进入高清时代。
又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四代通信技术得到了极大推广。广州亚运会开设了全球第一个4G LTE示范网络,让参会者率先体验了高速移动互联网。这为后来中国4G技术的全面商用和普及进行了成功的预演和宣传。
回溯这几十年来体育赛事科技进化的趋势,不难发现,大型赛事上的“黑科技”,逐步从单一功能向系统集成转变,从赛事服务向全民体验延伸,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跨越。
本届全运会着重打造的未来科技生态,关键词是人工智能。全运会也为这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在深圳站,乐聚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登场,手握1.6公斤火炬独立完成传递——这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担此重任。

在深圳站,乐聚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登场。南方+记者 张令摄
“夸父”步伐稳健,动作流畅,无需技术人员陪跑。研发团队通过优化负载算法,解决了持炬奔跑时的重心难题;即便在斜坡,它也能自主感知地形,实时调整姿态。
这一切的背后,是5G-A网络提供的高可靠、超低时延支撑,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精准互动。这也成为首个基于商用现网实现机器人自主奔跑与人机交互的示范案例。
为了适应大湾区多风多雨的环境,火炬本身也集成了“AI环境自适应技术”,配合三层滤网与泄雨槽设计,可在8级强风和中雨环境下稳定燃烧,确保雨水不会侵入关键部件。
能看场馆内外是否有可疑人员,能查看是否有电网隐患,还能充当“导盲犬”……十五运会上,各种用途的机器狗“业务繁忙”。

“这只机器狗核心功能聚焦在自主巡逻与安全控制两大方面,深度融合AI识别、电磁弹射和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智能安防装备从单纯预警到主动控制的跨越。”杰创智能研发总监邹远华介绍。
比如,当有人手里举着刀具、棍棒时,机器狗通过AI识别出这是危险行为,便会启动智能网捕功能,立刻弹射出尼龙网,“兜”住可疑分子,方便安保人员快速安全地进一步处置。
人工智能,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正通过赛事悄然改变你我的生活。
从“示范场景”沉淀为“产业土壤”
赛时炫科技,赛后留产业。
作为参与过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众多国内顶级赛事的“老将”,洲明科技为十五运会粤港澳三大赛区的20多个大型场馆提供全场景、一站式的光显解决方案。
“每一次大型赛事,都是推动行业不断进步的宝贵机会。”洲明科技体育BU国内副总经理李季表示,本届全运会举办城市多、场馆多。多元的赛场环境、多样的显示与照明需求,为洲明科技光显产品及声光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了展示与检验平台,也会带动整个产业后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洲明科技为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提供光显解决方案。受访者供图。
比如,李季观察到,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具创意的显示方案,体育照明、数字内容的多元结合越来越普遍,这对LED产业技术创新、应用边界的突破产生了驱动。“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将持续深耕的方向。”
十五运赛场内外的每个细节,不仅是服务赛事,更是广东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这些经过严格检验的创新成果,将快速反哺产业,推动全链条升级。
科技不再只服务于运动员和裁判,更让赛场内外的每个人受益。
不仅护航火炬传递,在全运会期间,只需要通过“全运广州”App下单预约,即可轻松呼叫无人驾驶车辆,体验便捷、前沿的智慧出行服务。
全运会为无人驾驶技术提供了多元的应用场景。广汽集团如祺出行已经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部署了超300台L4 Robotaxi。这些车辆将重点覆盖媒体接驳、嘉宾出行、市民观赛等核心场景。

“全运会是科技成果的试金石。”广汽集团品牌公关部负责人陈艳梅透露,此次亮相全运会的智能网联汽车、飞行汽车等技术,均经过赛事场景的严苛验证。目前企业已参与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建设,推动自动驾驶、低空出行等技术从“赛事应用”向“城市服务”转化。
早在今年8月,广州就发布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清单中不少技术和场景,都切实能服务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大型停车场柔性智能充电、城市公共空间智慧健身、AI中医智慧康养体验等。
这些开放的场景,无不聚焦“高价值、可落地、能转化”特性,为产业留足了发展的机遇。
“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事,更是一个展示广东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赛事的举办为机器人、无人车等智能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有力推动其应用落地。十五运会所呈现的技术示范案例,将为广大制造企业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助力其明确数智化升级路径,助力广东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
那些在赛事中淬炼过的技术与应用,正从“示范场景”沉淀为“产业土壤”,推动广东制造实现从“盆景”到“森林”的跨越。
南方+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