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深圳、香港天朗气清,风和日丽。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项目——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项目圆满完赛。这场跨境马拉松比赛,从一纸构想落地成奔跑的现实,在全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就在当天,“粤车南下”政策正式落地实施,一辆粤C车牌私家车驶离出境车道,前往香港国际机场。马拉松的脚步声与汽车的引擎声交织在粤港澳大湾区上空,翻开了融合发展的新篇。
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
跨境马拉松的构想,根植于竞赛组织的创新探索。
2023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五运会竞赛规程,其中明确提出“创新竞赛组织方式,合理设计马拉松、公路自行车等项目的比赛路线,促进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虽未直接点明“跨境”二字,但一场地理上连接港澳与内地的赛事构想,已悄然萌芽。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这场跨境马拉松不仅要“办得成”,更要“办得好”,为后续粤港澳联合办赛打造可复制的新样板。
要实现三地联动,赛道选址是核心难题。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曾是初步考量,中国田径协会启动可行性调研后,却发现港珠澳大桥的路况条件并不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
深圳湾大桥,便成了赛道选址的最优解。深圳湾大桥全长5.5公里,是深港西部通道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双向六车道的设计,能提供足够的赛道宽度。
大桥确定后,线路的精细化设计成为重中之重。中国田协、深圳赛区、香港赛区三方联动,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调研、论证、研判与修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邝兵透露,设计过程中始终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交通和深港居民通关的影响”为原则,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
在2025年2月的马拉松测试赛上,这条凝聚着三方心血的线路终于基本成形。它以深圳湾大桥为核心纽带,跨越深圳湾串联起深圳国家高新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城市核心区与香港自然生态区,构成“一湾五区”的独特路跑场景。
港深协同破解筹办难题
“跨境赛事的筹办,背后有诸多问题等待攻坚。”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至今还记得,最初接到任务时的直观感受。
首先要面临的,便是通关问题。深圳和香港,两地分属两个关税区,马拉松选手需要在3小时内实现2次通关。
经验可鉴,路径可循。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已验证的“无感智慧通关模式”成为可借鉴的经验:将海关监管流程顺势嵌入比赛过程,在起终点集中完成查验,应用RFID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和闭环管理,实现人、车、物“秒级”通关。
深圳赛区成立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竞委会,与香港赛区建立多渠道、多层级沟通机制,在比赛执裁、赛道丈量、综合保障方面周密衔接,确保赛事分段保障实现无缝接续。
“针对这场跨境马拉松,我们创新采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监管模式,全程保障赛事‘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障碍’。”深圳海关行邮监管处行李物品监管科科长陈云辉介绍,这套通关方案不仅解决了赛事刚需,更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的首创性探索。
2025年2月23日,2025深港马拉松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测试赛如期举行,“无感通关+闭环管理”的组合模式,让参赛选手切实体验到了“丝滑”的跨境参赛流程。
在赛事组织上,从顶层设计到细节落实,从赛道优化到综合保障,处处体现着两地合作的智慧与汗水。
在一条赛道上比赛,标准统一是前提。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竞委会竞赛处竞赛综合事务主管陈洲洋说:“我们从赛道丈量到制作物的标准,全部实现了统一,都用公里来做计量,赛道标牌也统一使用简体字,方便内地运动员识别。”这种统一,绝非简单的“替换”。其背后,是深港双方团队在竞赛标准和视觉呈现上的全面对齐。
书写大湾区融合新故事
11月15日,凌晨4时30分,天还未亮,香港赛区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已各就各位。8时13分,第一批男子选手从香港元朗区折返回深圳湾口岸,热烈的加油声即刻响起:“加油,运动员,加油,运动员……”声音一浪接着一浪,回荡在香港的上空。
这场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边界。
“一场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推动设施配套与组织保障体系的完善,就像‘奥运效应’一样,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看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而就在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项目开跑的同一天,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小车查验通道的屏幕亮起,一辆粤C车牌私家车驶离出境车道,标志着备受期待的“粤车南下”政策正式实施。
随着“粤车南下”政策正式实施,粤港澳三地单牌车辆可在同一口岸实现同出同入,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正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今后,内地居民驾车往来粤港两地经商、就业、探亲、旅游等将更加方便,极大促进香港与内地人员和车辆往来便利化。
一场马拉松,跨越的是地理边界,突破的是机制壁垒,凝聚的是三地人心;一项“粤车南下”政策,连通的是道路,更拉近了湾区百姓的生活距离。十五运会不仅为体育赋能区域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更为大湾区未来的协同创新打开了更辽阔的想象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黄堃媛 赵媛媛
统筹:李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