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当“粤车南下”拥抱“港车北上”,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跑”

2025-11-17 07:52 来源: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持续提速,正迈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11月15日零时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灯火通明。一辆粤C车牌私家车缓缓驶入“一站式”专用验放通道,海关系统迅速完成数据交互,随后屏幕亮起“请通行”字样,“粤车南下”政策正式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要着力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全流程协作,有效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殷殷嘱托,定向领航。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速,成效逐步显现。从“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到“粤车南下”,从广深港的高铁“一程通达”到大湾区多地开启“同城生活”,大湾区正在书写融合新篇。

  双向流动越来越顺畅

  “‘粤车南下’与‘港车北上’此刻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为大湾区旅客提供了新选择。”11月15日,“粤车南下”首批体验者肖先生从珠海自驾,经港珠澳大桥抵达香港机场转机停车场。他表示:“全程路况顺畅,抵达转机停车场后指引清晰,人脸识别系统让泊车非常便捷。”

  “粤车南下”政策的正式公布,成为广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首批开放广州、珠海、中山、江门4市,满足条件的私家车主经批准后可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香港口岸自动化停车场,单次停留最多3天。

  数据显示,这一粤港互联互通新方式需求强劲。香港机管局的一站式网上预约系统自11月1日起开放以来,至今已录得约3000个开户登记。“全自动化停车场规模之大不但在香港是首创,在其他地方都属少见。”香港机管局主席林天福透露,该局计划明年推出访港停车场,方便入境旅客出行。

  持续增加的“南下”客流,成为推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流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持续扩容,以及赴港澳旅游“一签多行”“一周一行”政策落地实施,依托港珠澳大桥打造的跨城精品旅游线路广受欢迎。今年以来,经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内地旅客数量超1015万人次,其中持港澳旅游签注人数超460万人次,双双创下口岸开通以来历史同期新高。与此同时,驾驶港澳单牌车“北上”广东,也逐渐成为港澳居民的生活日常。据统计,今年以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查验的出入境港澳单牌车总量已超过333万辆次。“随着口岸客流车流增长态势持续,预计2025年全年口岸客流将突破3000万人次,车流将突破600万辆次。”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站长陈发球说。

  而随着“粤车南下”政策实施,内地居民驾车往来经商、就业、探亲、旅游等将更加方便,粤港澳三地双向流动将越来越顺畅、越来越红火。

  “双城生活”从概念变为现实

  下个月,在珠江口西岸,首批开放的4个城市居民成功预约后,经港珠澳大桥,就可通过全新的自驾方式畅游香港市区。而在珠江口东岸,广深港高铁早已让深港两地居民实现跨境“同城生活”。

  “现在坐高铁去深圳福田真是太方便了,随到随走。”经常往返港深两地的香港旅客吴先生从西九龙站出发,14分钟后便出现在福田高铁站。这条全长141公里的钢铁“动脉”,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以日均开行超210列的密度,将深港两地的时空距离压缩至“一杯奶茶”的时间。

  湾区融合,交通先行。今年4月28日,广深港高铁今年跨境旅客运输量突破1000万人次;2个月后,这一数据攀升至1500万人次;到了10月8日,今年的累计运输量突破2425万人次,较去年提前40天达成这一历史性数据。开通7年来,广深港高铁累计运送跨境旅客超1亿人次,香港西九龙站至福田站最快14分钟、至深圳北站最快17分钟的“分钟级”通达,与香港地铁屯马线柯士甸站“零换乘”的设计,让“双城生活”从概念变为现实,更见证着大湾区从“地理相连”到“人心相融”的深刻变迁。

  互联互通的便利让越来越多人借此开启跨境“同城生活”,来自贵州的管静就是其中一员。身为企业项目经理的她,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居住,日常通勤高效且规律——先乘地铁抵达深圳北站,再换乘高铁前往香港西九龙站,到站后半小时内便能坐在办公室工位上。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因工作仍要搭乘高铁通勤。即便客流密集但高铁班次却更充足。”管静表示,高铁的准时准点让她能将行程规划精确到分钟;即便偶尔加班错过车次,高铁“灵活行”退改签服务也能提供保障。

  如今,像管静这样的跨境通勤族愈发常见,深港“同城生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基础设施的日益畅通,人员、人才、数据、政务服务的完善优化,让大湾区从“一个湾”,正逐渐变为多地相互交融的“一座城”。

  跨江跨海通道群持续“上新”

  大桥飞架东西,铁路畅通南北,沧海已变桑田。

  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样的“奇迹”背后,得益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超高“流速”。

  今年1月至10月,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车流量共计1.37亿车次,同比增长10.52%;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共计432.09万车次,同比增长19.6%。这6条跨江跨海通道强劲的通行需求,正是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提速的有力印证。

  路通人和,道通业兴。去年通车的深中通道,今年的日均车流量已超9万车次,单日最高车流量更是高达18.16万车次。时隔1年有余,珠江西岸制造业企业早已适应“跨海协作”。“越来越多海外客户在深圳宝安机场落地后就直接前往中山的工厂,实地考察厂区情况。”广东威力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舒丽表示,深中通道拉近了企业与港深的距离,供应商送货路程显著缩短,工厂出货效率明显提升。

  如今,随着十五运会吸引大量游客,人们发现,在粤港澳观赛畅游也会面临一个“幸福的烦恼”——“1小时生活圈”的出行选择着实太多:可以选择上午在香港观赛购物,中午坐广深港高铁到深圳吃午饭,下午走深中通道领略超级工程,晚上到中山吃乳鸽;或是直接从港珠澳大桥到珠海、澳门畅游,再走黄茅海跨海通道到江门吃海鲜、逛侨乡。

  而未来,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选择还将有更多。深江铁路万吨桥梁在上个月完成“空中转身”,预计2028年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将迎来全新大动脉;狮子洋通道主桥桥塔将于明年封顶,预计2029年建成通车,双层16车道让广州南沙到珠江口东岸更加便利;莲花山过江通道、深珠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前期工作也在加速推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还将持续“上新”,“1小时生活圈”不断扩大。一个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的大湾区融合发展崭新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南方日报记者 李赫 刘倩 何丽苑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