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皇岗口岸依然人流如织。刚刚看完香港演唱会的歌迷、往返深港的上班族、体验跨境夜生活的游客……在这里交织出一幅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生动图景。这个深港之间唯一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不仅见证着两地“双城生活”的常态化,更成为观察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最佳窗口。
今年10月,深港陆路口岸年通关旅客突破2亿人次,较去年提前40天达到这一里程碑。在这组数字背后,是持续深化的制度创新在推动口岸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如今,口岸从单纯的人员往来通道,逐步演变为带动消费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经济新枢纽。由此生成和演进的口岸经济正在深刻影响并重塑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经济生态与核心竞争力。
功能演进:
政策创新催化口岸能级跃升
回溯历史,深圳口岸的功能演进史可谓一部浓缩的深圳改革开放史。
20世纪80年代,罗湖口岸主要承担着探亲和少量商务往来的功能,日均客流量仅数千人次。到90年代,随着深港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福田口岸、文锦渡口岸相继开通,口岸功能开始从单一通行向综合服务转变。
进入21世纪,特别是CEPA协议签署后,深港口岸迎来快速发展期。2007年,深圳湾口岸开通,首次实现“一地两检”通关模式,将通关时间缩短一半以上。2018年广深港高铁开通,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进一步深化了口岸通关模式创新。
这些历史性变革为今日口岸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口岸年度通关旅客量首次突破1.5亿人次,而在2024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1.8亿人次。
这种通关人数的加速度,得益于通关效率的显著改善。近年来,深圳口岸通过智慧化建设、流程优化等措施,持续提升通关效率,为人员往来提供更大便利。
以蛇口邮轮母港为例,作为全国第四大邮轮港口,蛇口邮轮母港今年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国际中转区正式启用,通关环节由8个减至4个,时间从2.5小时压缩至30分钟;二是口岸扩大开放,新增跨境直升机功能,成为全国首个“海港+跨境直升机”综合口岸,从蛇口飞往香港机场仅需10分钟。
深圳口岸用数据重新定义“深圳速度”。截至8月底,深圳口岸累计出入境人员达1.774亿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港澳台居民1.327亿人次,外国旅客445.33万人次,同比增长37.75%。单日通关量突破百万人次的天数已达12天,创历史新高。深圳机场口岸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达416.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44%。
在多重政策创新的齐力加持下,今年通关人数提前40天突破2亿人次,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这场口岸功能变革中,离境退税点在口岸的铺设及其相关政策的优化演进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近年来,深圳以最快速度增设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离境退税点,退税口岸达6个,覆盖“海陆空”全类型。其推出的全国首个境外电子钱包离境退税,为来往游客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退税体验。
目前,深圳在全国首推离境退税“一单一包一码”便利化模式,覆盖全市1640家退税商店,“即买即退”商圈12个,进一步增加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吸引力,提升境外旅客入境消费体验感。
今年1-8月,深圳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7.4亿元、增长1.89倍。办理退税业务21416笔、增长6.95倍,其中大疆、华为等国货潮品业务笔数占比38.8%、全国第一。
深港双城联动:
跨境地带崛起经济“新增长极”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口岸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分界线,而是成为深港双城生活的连接器、融合剂和创新场。每天,数以万计的人们通过这些口岸,书写着“一国两制”下跨城生活的新篇章。
而到了周末,深圳商圈的粤语交谈声此起彼伏,港式茶座一位难求。香港居民不再满足于“买买买”的消费模式,而是深度融入深圳的生活场景:预约理疗、体验美容、观看演出、参加课程。罗湖区人民医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医院每月平均接待4500名左右香港患者,遍布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
一股强劲的“跨境追星潮”,正推动深港口岸通关量显著跃升,这为观察2025年的深港口岸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2025年上半年,深港双城以密集的顶流演出、熙攘的跨境人潮,共同打造出炽热的演唱会经济现场。1—6月,深圳已举办超30场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同比增长20%,吸引观众40.62万人次,其中单月跨城购票比例突破65%,凸显其作为大湾区“流量引擎”的辐射力。不少香港乐迷通过24小时通关的皇岗口岸夜间往返深港,推动该口岸4月夜间客流同比激增36.8%。
深港“双城记”,好戏唱不停。口岸通关人数的火爆,让深港“一小时生活圈”不仅成为日常,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两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口岸看上去是一个基础设施,但实际上是两个城市建立起更紧密关系的纽带,如果口岸建设可以让要素的跨境流通更有效率和效益,那么对深港两个城市的发展以及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都有正向的影响。
可以说,深港融合,恰如江河入海。而跨境地带,正崛起为真正的湾区之心。
链动全球:
“超级口岸”意欲释放超级能量
星星点点分布的深圳口岸,正从孤立的节点“串珠成链”,不仅成为内地与香港的往来桥梁,也畅通了深圳与世界之间的贸易通道。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4年,深港陆路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超过60万人次,而在今年8月16日,这一数字一度飙升至102万人次,创下新高。
贸易往来同样活跃。深港进出口贸易额从1997年的701.7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7014.8亿元,增长近十倍。香港作为深圳第二大外贸伙伴,已占到深圳外贸总额的15%以上。
口岸不仅是通道,更是双向开放的窗口:既吸引外资走进来,也助力深圳企业走出去。
2025年上半年,深圳实际使用外资达209亿元,新增外资企业5581家,两项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与此同时,深圳在2024年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出口规模达2.81万亿元,实现“32连冠”。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盐田港、蛇口港等海港口岸、深圳湾公路口岸以及宝安国际机场的高效协同。2024年,深圳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达25097万吨,占总吞吐量近八成,居广东省首位。
展望未来,深圳正推进“强西—优中—补东”的口岸升级战略,推动老旧口岸焕新、功能分工进一步明晰。一个更加畅通无阻的深港要素流动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从2亿人次通关数据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口岸经济如何重塑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口岸功能从单一的通行关口,逐步发展为商贸往来的枢纽,进而升级为促进区域融合的平台。这个演进过程,既反映了深港两地合作的深化,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见证了中国与世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
2亿人次的通关数据,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它标志着深港融合进入新阶段,大湾区建设开启新征程。随着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和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口岸经济必将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提升大湾区整体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通关者的故事,每一次制度创新的突破,都在共同书写着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而这,正是2亿人次通关数据背后最深刻的意义。
南方+记者 崔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