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巴克宣布,将其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出售给博裕资本,博裕持股60%,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持有品牌和知识产权。
这一决定,标志着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6年以来最为重大的战略转向。这不仅是一笔财务交易,更是在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强势崛起的背景下,星巴克为重返增长轨道所作出的深度战略调整——一场全面反击的序幕正在拉开。
在官宣出售之前,星巴克公布了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数据显示,其中国市场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第四季度营收达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年收入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在业绩回暖之际达成交易,对星巴克与博裕资本而言,堪称双赢。
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Brian Niccol)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业务的价值超出预期,预计将突破100亿美元。他多次强调,星巴克无意完全退出中国,而是希望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持续看好这一市场。
另一方面,面对全球业绩承压,此次交易为星巴克带来了可观的现金回流。首席财务官指出,交易价值不仅体现在保留股权的未来增值,还包括长期稳定的特许权使用费。这种转向“轻资产”运营的思路,与麦当劳中国出售给中信、凯雷的逻辑如出一辙。
相比麦当劳中国早在1993年就已本土化运作,星巴克长期未考虑出售中国业务,直至近年来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改变了市场格局。
以瑞幸、库迪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高频新品、灵活营销与极致性价比迅速抢占市场:2023年,瑞幸全年净收入达249.03亿元,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国的31.6亿美元(约221亿元人民币);
其门店数更突破1.6万家,远超星巴克的6975家。2023年成为分水岭,瑞幸在营收与门店规模上全面反超,坐上中国咖啡连锁品牌头把交椅。
面对竞争,星巴克虽尝试以优惠券、降价等方式应对,但收效有限。2023财年四个季度,其客单价持续同比下滑;2024年6月,星冰乐等核心品类大幅调价,虽带动交易量回升,却导致第四季度客单价同比下降7%。
与此同时,星巴克门店增速已降至近三年最低。尽管通过“小店模式”加速下沉,但其自营模式成本高、本土响应慢的短板依然突出。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时任星巴克CEO纳思瀚坦言,中国市场对手的激进扩张与价格战,已对星巴克经营环境构成“重大干扰”。
本土市场变化倒逼同时,去年9月新上任的CEO倪睿安也被视为中国业务出售的一个重要推手。他曾就职百胜集团,参与推动了中国业务拆分上市,并见证肯德基中国业务的蓬勃发展。
倪瑞安此前公开谈到,中国连锁咖啡品牌的发展速度很快,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其极高的产品创新节奏和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比如口味创新,以及‘仅限APP点单’的用户交互形式,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打法,虽然不适合我们,但它在中国市场确实奏效了。”例如在中国,他见到在美国少见的创意口味玫瑰拿铁,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对市场影响很大。他强调,“面对创新速度疯狂的对手,我们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式”。
倪瑞安认为,竞争对手的创新会推动星巴克自身保持警觉,继续在产品和体验上不断优化。
近日,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于9月正式对外发布成立以来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其中显示,借助大数据洞察,星巴克中国上新速度、创新力得到明显改善,比如今年四季度,星巴克王牌品类茶拿铁系列迎来焕新升级等。
公开资料显示,博裕资本作为深植中国市场的投资机构,曾参投阿里巴巴、美团等企业,具备丰富的本土资源与行业经验。其入股有望在数字化、供应链与区域拓展等方面为星巴克注入新动力。
倪睿安在交易公告中表示,博裕将助力星巴克“在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加快拓展”。同时,星巴克与博裕资本宣布,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然而前途光明,道路却曲折。
一方面星巴克的全球体系与博裕的本地化运营需要顺畅磨合。更为重要的是星巴克开始提档加速,对手也在一路狂奔。
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瑞幸营收达248.62亿元,同比增长39.4%,第三季度更首次突破百亿;其门店总数已超2万家。库迪门店突破15000家,幸运咖超9000家,三者共同占据国内连锁咖啡前三强。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错失数字原生优势是星巴克中国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这也是拼速度的关键。瑞幸等品牌自诞生即围绕APP与社交媒体构建运营体系,而星巴克更多是“后天补课”。尽管正通过AI技术推动“千店千面”、为员工配备AI助理等尝试,但在系统敏捷性与生态整合上仍有一段差距,亟待补上。
从星巴克与博裕资本合作的公开信不难看出,此次出售控股权,本质上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战略调整,并非退出,而是借力本土资本,重启增长。
这一动向也折射出更广泛的趋势:随着中国消费市场从“蓝海”转为“红海”,过去的外资光环逐渐消退,深度本土化能力成为制胜关键。
实际上,除了星巴克,今年夏季以来,迪卡侬、哈根达斯、汉堡王等外资品牌也纷纷传出计划出售在华股权。例如汉堡王中国部分股权正被红杉中国与CPE源峰竞购,迪卡侬拟出售中国子公司三成股权,估值约百亿元人民币。
这些变化共同映照出一个日趋成熟的中国市场:增量竞争已转向存量竞争,单店盈利、供应链效率和会员运营深度成为新的角力点。
与此同时,消费者更加理性多元,品牌必须放下身段,以灵活措施应对市场变化,仅靠“国际品牌”故事通吃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
南方+记者 李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