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向海图强广东新探|湛江大型养殖平台约占全省38% 深远海上有“粮仓”

2025-11-19 08:23 来源:南方日报

  台风频繁影响近海捕捞,近海渔业资源告急,当传统的捕捞方式难以满足人们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一场“向深海要粮食”的革命,正在广东发展壮大。

  19日,“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正式交付并开放公众参观。这是全球首个船型艏艉与网箱中体结构融合、养殖水体自然交换、漂浮式动力定位、定点养殖与自航避台风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养殖试验平台。它就像一座“海上移动牧场”,标志着深海养殖装备从“固定式渔场”迈入了“会思考、能移动”的智能时代。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深远海养殖”,像是为海洋经济按下快进键。而湛江,这座连续30年海洋渔业产量产值领跑全省的沿海城市,正以硬核的科技和装备,把“海上粮仓”从梦想变为现实。笔者深入湛江一线,解码其“耕海重器”崛起的密码。

湛江海洋牧场起网的渔获。    南方日报记者 陈欢 摄

湛江海洋牧场起网的渔获。    南方日报记者 陈欢 摄

  近海难觅满舱鱼

  今年夏天,超强台风“桦加沙”“麦德姆”裹挟着狂风巨浪扑向南海之滨。与往年台风季的紧张不同,湛江外海,“海威2号”“恒燚1号”等一批深海养殖平台在指令下缓缓下沉,稳稳挺立于惊涛骇浪之中。

  “以前一场强台风,损失动辄上千万元,现在总算睡上安稳觉了。”此前接受采访时,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回想起2020年的台风仍心有余悸。

  这份踏实,正是湛江向深远海要食物、要安全、要效益的生动缩影。

  驱动湛江养殖产业挺进深蓝的,不仅有设计团队对产品抵御风浪的自信,更是破解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迫切需求。

  东海岛渔民老吴对此感受尤深。“以前跟着父辈出海,近海就能网到满舱大鱼,现在不一样了。”老吴的叹息道出了无数沿海渔民的困境。

  为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每年5至8月前后,我国实施严格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野生海捕产品供应锐减,市场对优质海水鱼的需求激增。此时,深远海养殖平台的价值凸显。

  面对近海困局和食物安全需求,发展深远海养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这声政策号角,为湛江乃至广东的深海探索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何是广东?为何是湛江?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已跃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打造“海上新广东”作为核心战略,密集出台《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等政策,更是把湛江作为再造“海上新广东”重点建设的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之一。

  湛江海域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其海洋渔业总产量与总产值已连续30年领跑全省,以湛江湾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水平研发平台迅速崛起,汇聚尖端人才,政策聚焦、资源倾斜与科研力量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推力,也让湛江成为深远海养殖得天独厚的试验场和应用场。

  耕海利器聚湛江

  8月16日南海开渔前,通过“海威2号”养殖平台传回的现场画面可见,海上刚完成了一场丰收。一批膘肥体壮的军曹鱼被精准捕获,经由运输船“游”向各地市场,标志着上一轮养殖周期的圆满落幕。

  “我们的大型养殖平台不受休渔期限制,365天稳定生产,”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管理与资源保护科相关负责人王孝谦介绍,像军曹鱼这样的名贵品种,在休渔期能有效填补高端市场的缺口。

  今年开渔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专家、采购商、餐饮从业者与网络达人汇聚湛江。他们深入“海威2号”养殖平台,共同探秘这座“蓝色粮仓”的鲜活魅力与深蓝智慧。

  作为“海威1号”的2.0版本,“海威2号”与前者协同发力,构成了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赋能深海的“双子星”重器。

  “海威2号”于2023年6月下水,投产时是广东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戈介绍说,得益于平台搭载的“神器”,养殖1.5万尾鱼,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搞定,人工成本节省60%。

  刘东戈口中的“神器”,其实是一套用于水文监测、生长监测的传感监测设备。

  其数据系统如同“大脑”处理存储与分析工作;传感设备如同“千里眼”与“顺风耳”,实时监控鱼群动态;通信网络则如同“神经网络”传递信息;而自动投喂等执行设备则如同“手脚”,精准落实“大脑”的指令。

  这套智慧渔业系统不仅确立了“海威2号”在广东深远海养殖的标杆地位,其展现出的高效与可能性,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点燃了行业升级的引擎。

  仅10个月后,这项纪录又被刷新——新晋的“恒燚1号”凭借6万立方米的超大养殖水体,一举将广东省最大网箱纪录推向新高度,以此为基础,“湛江湾1号”更将创新推向全球前沿。

  这种“船为骨、网作肤”的全新构型,叠加先进的“游弋式养殖”模式,彻底释放了平台的“迁徙”能力,让平台不再受限于固定海域,而能像船一样,主动寻找更优质的水域或躲避极端天气,彻底打破了传统网箱的静态养殖模式。

“海威2号”海上养殖平台。杨川 摄

  近年来,湛江相继建成投入养殖的“海威”系列、“恒燚1号”、“湛农1号”等6个大型养殖平台,全省占比38%的养殖重器矩阵在此破浪——从半潜式到桁架式,从固定式到自航式,多品类多型号的“湛江造”重器持续领跑广东深远海装备发展。

  然而,从图纸上的宏伟构想到矗立于惊涛骇浪中的“深海重器”,从近岸的传统养殖迈向未知的“深蓝牧场”,这条探索之路并非坦途。

  浪尖研发“定海神针”

  “你要做设计,就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画图,首先得扎进海里,像真正的养殖户那样去养鱼、去感知他们的需求。”“恒燚1号”和“湛江湾1号”的结构主管孙鸣远向笔者分享了一段图纸与海浪交织的设计历程。

  为获得最真实的一线经验,在图纸设计全面铺开之前,其研发团队就选择“驻扎”海上,与风浪为伴长达两年之久。

  破解难题,始于微小。团队选择了一个看似费劲却无比扎实的起点,建造一艘仅几百立方米的小型实验船。这艘微缩版的“先行者”号,成为了他们的移动实验室和沉浸式体验舱。

  在“先行者”号摇晃的甲板上,研发人员褪去了工程师的身份,化身“渔民学徒”。烈日寒风下,他们弓腰俯身,与渔民一同一勺勺投喂饲料,紧盯着鱼群的游动与设备的运行;深夜灯火中,他们埋首于密密麻麻的养殖日志和监测数据,寻找着“最优解”。

  这段浸透了海水与汗水的日子,让团队深刻理解了行业的痛点与渴望。

  在台风登陆最多的地级市湛江,深远海平台必须具备超凡的韧性。

  湛江湾实验室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恒燚1号”总设计师王宏介绍,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了网箱全潜双浮体柱稳结构,有效减小网箱的水动力载荷,如同为网箱构筑了稳固的“水下骨架”;同时通过优化主体干舷、降低吃水,并集中布置上层建筑,大幅削减了风的阻力,铸就了足以抵御狂涛骇浪的“坚固堡垒”。

  正是基于这些领先的防抗设计理念与工程技术,“恒燚1号”在网箱安全自存状态下,可抵御17级台风、50年一遇的恶劣海况,其所代表的抗台风能力,已成为湛江所打造的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的“通行证”。

  硬件上的无懈可击为深远海养殖构建了坚实基座,为了在严苛的深远海中创造更安全、高效、灵活的生产环境,“湛江湾1号”的适渔性设计也在智能化赋能下实现了飞跃。

  这座平台最令人瞩目的核心本领,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固定式网箱的桎梏,它学会了“走路”。

  平台底层网箱可自然交换千万立方米海水,上层甲板却如现代化船舱般搭载着智能控制系统,适用于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这种“船网融合+游弋养殖”的深远海养殖新模式能为各种深水适养鱼种找到最理想的“家”。

  此外,它将养殖所需的“十八般武艺”尽数囊括,实现多方向自动集鱼收鱼,多组合、多模块、便捷切换的饲料系统,配置智慧渔业实现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的可测、可控……在这个海上牧场“精装房”,养殖企业可以实现“一键养鱼”“拎苗入住”。

  通过对这些关键环节的潜心钻研与持续突破,湛江湾实验室已在养殖装备研发设计领域筑起了深厚的技术壁垒,累计形成研发专利超过130项。

  这些技术创新的涓涓细流,汇聚成驱动产业跃升的澎湃引擎,已成功孵化出2家企业,项目每年可形成产值近5亿元,展现出深蓝牧场可观的产业潜力。

“恒燚1号”如一座红黄相间的“海上堡垒”矗立在蓝海碧波之上。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海上浮岛”渐成集群

  目前,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设计的8座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已陆续交付使用,总计养殖水体60万立方米,这些矗立在碧波之上的“深蓝堡垒”,标志着湛江在核心装备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然而,现代化海洋牧场并非孤立的“海上浮岛”,而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从装备研发制造、优质种苗培育,到智能化养殖管理、深海通信能源保障,再到冷链加工与市场流通,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成为产业跃升的“断点”。

  为打通这些关键环节、加速产业链资源协同与科技成果转化,一个旨在支撑海洋牧场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平台应运而生——2024年,湛江湾实验室正式成立湛江湾海洋孵化器,充分利用其在现代海上牧场领域的技术优势,吸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落户。

  翻开湛江湾海洋孵化器的入驻企业清单,一个以实验室为核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已现雏形。

  有专注于MEMS二维声呐装备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有致力于水下机器人制造的,还有首创“滴滴打船”无人驾驶智能投喂船的……这些前沿力量朝着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大步迈进。

  尽管国家与省、市政策暖风频吹,许多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却仍在岸边踌躇观望。“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用海审批难等不确定性因素复杂。”一位水产企业负责人坦言。

  让龙头企业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市场注入强心剂,这一破局思路正在湛江落地。

  笔者从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23年以来,湛江成功引进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江苏蓝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大型企业,涵盖海洋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以“国企+民企”“大渔带小渔”模式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广东省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海洋牧场装备建造及安装项目开工仪式在琼州海峡保障基地举行,标志着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入核心装备建造新阶段。作为广东省港航集团落实“大食物观”的前沿阵地,该项目以重器铸造回应嘱托,以装备实力支撑“耕海牧渔”的广东实践。

  如今,越来越多凝聚着湛江智慧的“耕海重器”注入蔚蓝实践场加速“出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兴未艾,如何让渔民腰包更鼓,让大海生生不息,湛江将继续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领域深耕发展。

  文字:邓安祺

  统筹:顾大炜 何雪峰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陈海敏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