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五年间经济总量增长超9100亿元

深圳以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蓬勃生机

2025-10-14 07:47 来源:南方日报

  从2020年的2.77万亿元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深圳以连级跳的经济总量,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轨迹,诠释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5年前那个金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深圳,深情回顾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深刻总结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郑重宣示深化改革开放、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的坚定决心,为新时代深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把改革开放的事情做得更好,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蓬勃生机。

  新理念孕育新动能

  硬科技赛道崛起“深圳军团”

  10月11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2025年度最佳发明榜单,华为、比亚迪、影石创新、拓竹科技等一批深圳企业产品赫然在列。今年以来,深圳企业频频凭借“硬科技”亮相国际舞台,展现日益强劲的创新实力。

  这一现象背后,是深圳独角兽企业和硬科技企业新星的持续涌现与快速成长。

  《深圳市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研究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总量的四分之一。

  深圳独角兽企业展现出显著的“硬科技”底色,这背后得益于深圳坚持“6个90%”的创新机制——九成以上研发机构和人员集中在企业,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投入强度高达6.46%,持续为科技企业注入动能。

  政策与金融的双重赋能进一步夯实了深圳的创新土壤。2025年,深圳创新推出“园区贷”,利用企业房租、水电等数据精准画像,试点以来授信超11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同时,政府引导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深圳市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聚焦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项目。据统计,引导基金共投资深圳“20+8”产业集群重点项目超过2800个,投资金额超过2300亿元,投资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占比超70%。

  完备的产业生态也为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支撑。深圳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如在“机器人谷”集聚众擎机器人、越疆科技等创新企业;手机制造领域,1小时通勤圈内可配齐95%零部件,极大降低创新成本。

  此外,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在持续吸引全球人才。数据显示,深圳目前已汇聚各类人才超698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在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深圳有超160人上榜,显示出强大的人才创新活力。

  新平台撬动新格局

  大湾区战略中的深圳担当

  从深圳前海石公园眺望,“湾区之光”摩天轮与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勾勒出崭新天际线,港人乘坐跨境巴士50分钟直达雪场,广东游客在北纬22°的冰雪世界感慨“再也不用飞东北”;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深港直通跨境巴士专线形成便捷高效的“半小时科研圈”;东部沙头角,游客踩着“一步跨深港”的石板路体验跨境购物,今年中英街人员通行量已突破千万人次大关。

  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深圳通过前海、河套、沙头角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持续释放核心引擎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5年来,前海发展空间扩大8倍,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755.7亿元增至2024年的3008.8亿元,年均增长超10%,连续4年位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累计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05项。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河套合作区,凭借“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独特区位,成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如今,这里已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和1.5万余名科研人才,科创要素在这里加速跨境流动。

  作为深港唯一水陆相连的区域,5年间,盐田沙头角和香港沙头角亦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牵手”。2022年,《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正式出炉,为深港生活共融打开了“消费+文旅”的新维度。

  规划指引下,变化接踵而至:2024年1月,蝶变升级的中英街首开街区正式揭幕,百年老街褪去旧貌,引入贴合深港居民需求的消费业态;7月,沙头角口岸重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重建后沙头角口岸将取消货检功能,仅保留旅检功能,设计旅客通关能力将大幅提升至单日4万人次……未来的沙头角,“上午在香港喝早茶、下午到沙头角购物”的“同城生活”将不再是想象。

  新思路引领新路子

  超大城市治理涌现深圳智慧

  在深圳这座管理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型城市,治理的“密码”正藏于一个个充满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日常场景之中。从市民指尖轻触的瞬时回应,到产业工人夜校里的专注面庞,再到街头巷尾悄然转型的“百姓客厅”,一幅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为底色的现代化治理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治理的效能,首先体现在诉求响应的速度与精度上。

  “上午提建议,下午就联系,第三天新垃圾桶就安装到位。”福田区市民李师傅的切身经历,是深圳“民意速办”平台高效运转的缩影。这一整合了20余个传统渠道的数字化系统,构建起“市民诉求—平台归集—部门办理—结果反馈—满意度评价”的完整闭环,将平均诉求办理周期从过去的15天大幅压缩至5.2天。

  与之协同的“企事速办”平台,则让企业找政策、办业务像“网购”一样方便,共同塑造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超越被动响应的,是治理模式向主动预判、未诉先办的深刻转变。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持续开展的“城市体检”,如同为城市进行定期“全身扫描”。基于卫星遥感与大数据分析,曾经因道路阻隔而“分手”的梅林山与银湖山,通过一座新建的生态廊桥再度“握手”。这种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让城市治理更具前瞻性和韧性。

  治理的温度,更体现在公共空间的亲民化重塑上。

  夜幕降临,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的“百姓书房”依然灯火通明,这个被网友誉为“最美自习室”的2500平方米空间,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已成为附近居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栖息地”。

  如今,深圳已建成超过2300个这样的党群服务中心(站点),通过打破空间隔阂、优化功能布局,从传统的宣示性场所,成功转型为集政务办理、文体活动、邻里交往于一体的“百姓客厅”,日均服务超40万人次,让基层服务触手可及。

  治理的包容,最终要落实在对每一个奋斗者的关怀上。

  晚上7时,龙华区一处“城市夜校”的教室里,快递员小张正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电商运营知识。针对新就业群体技能提升和发展需求,深圳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设“AI夜校”和各类职业技能课程,去年10月以来已培训近20万人次。在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带,课程聚焦“AI勾线”;在盐田港区,则为“卡嫂”们量身定制手工穿戴甲培训……这些精准的“技能补给站”已成功孵化数千名新型技能人才,让城市的繁荣与个体的成长同频共振。

  从智慧平台的高效运转,到城市空间的温情改造,再到赋能个体的夜校灯火,深圳用治理“组合拳”精准破解着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的“成长烦恼”,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深圳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刘越亚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黎洁婵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