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向海图强看广东丨以产兴城 “蓝色经济”破浪向新

2023-11-16

  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因海兴城,向海图强。有“中国海鮸之乡”美誉的潮州饶平县,海鮸年产值超11.2亿元,占全国产量71%。依托丰富养殖资源,饶平县已搭建起集种苗、养殖、饲料、加工、流通、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逐步构建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体系,带动居民增收。

  在汕尾,与徐徐海风一同吹到海滩的,是千亿级海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凭借丰富的海上风力资源,汕尾在海上风电上发力,搭建起囊括大型海上风机整机、叶片研发、生产制造等产业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带来的就业、税收和产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2年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 【图源:《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

2022年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 【图源:《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

  涉海重大项目持续发挥扩内需、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14%,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

  记者日前参与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时采访了解到,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在海洋产业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的趋势下,一系列新兴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增效链:

  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广东造”续写新光彩

  造船是广东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报告》指出,2022年,广东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为55.3亿元,同比增长10.6%。全省造船完工量为24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12.3%。

  产品升级方面,全球首艘苏伊士型LNG双燃料动力油船“GREENWAY”号、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5万吨级化学品/成品油船等重点产品陆续交付;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产品升级亮点纷呈。

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母船“珠海云”号 【图源: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母船“珠海云”号 【图源: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创新驱动产品革新,立足会造“老”船也会造“新”船,不少企业着眼新赛道,布局研发自动驾驶等新技术。

  位于珠海的云洲智能公司参与制定中国无人船艇标准,公司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介绍,去年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通过“作业母船+无人船”的集群测绘作业模式,引进5艘云洲智能L25C海洋调查无人船,完成了珠江口海域2728平方公里测量,“将调查测绘效率提升了数倍”。

  同样在珠海,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在广州下水,为我国开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学、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利器”。

  从大国重器到新型无人船,守正创新是产品升级的源动力。造船技术不断自我革新,给广东造船传奇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生动注解。

  财富链: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海上制造”着墨经济增长点

  多地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也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充满机遇。《报告》显示,2022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210.8亿元,同比增长18.5%,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2018-2022年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 【图源:《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

  2018-2022年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 【图源:《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

  记者在三一海工“灯塔工厂”内的一个工作岛上看到,小到钢板的分拣,大到十多吨桅杆的装配,基本可以实现自动化。“目前生产的国产率基本达到了100%。”在三一海工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唐伟斌看来,自主生产关键零部件能有效降低被“卡脖子”的概率。

  靠创新驱动产品升级,三一重工从一家小焊接材料厂,逐步成长为一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装备连续15年国内销量第一,在业内率先实现全系列电动产品的规模量产和批量交付,其岸桥、场桥、散料机械等产品远销欧美、亚太、中东等地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另一条赛道,汕头市依托海面丰富的风力资源,用“大风车”转动高质量发展“齿轮”。据介绍,南澳勒门海上风电项目自2021年投产以来,每年可节约标煤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万吨。2022年,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汕头并网发电,中国海上风电正式进入11兆瓦时代。

  新兴产业在各个城市崛起,本质是全产业链条聚集下的效益外溢。对企业来说,扎堆生产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增进商贸和交流,反过来驱动供应链科技水平和产品力的提升;对城市来说,吸引一两个龙头企业落户,往往能发挥新兴制造业的聚焦效应,吸引一大批相关企业,使城市在新兴产业中占得一席之地。

  在一批龙头企业的探路示范下,“四个一体化”(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验检测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鲁能新能源产业基地、固韩重工海洋装备生产基地等海上风电产业项目陆续在汕头落地,一条依托海上风电的全产业链条在粤东铺开。

  得益于风力产业提速,去年广东海洋电力业增加64.9亿元,同比增长44.2%;其中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约791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26%,居全国前列。

  记者了解到,2022年广东投入海洋经济发展资金2.95亿元,用于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产业的36个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除了资金扶持,广东还在便利的营商环境下,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积极推动本土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下游产业发展,构筑起更为成熟的全产业链条,带来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能链: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产业图谱迈向自动化

  数字技术与海洋深度融合,是海洋产业升级另一动能。记者走访广东港口和养殖基地发现,“5G”正在向海里延伸,服务渔船安全生产、海上牧场、海产养殖等应用场景。

  在阳西县青洲岛一处海洋牧场内,渔民通过5G数字渔船系统,能及时了解天气预警、通知公告、政策法规等实用信息。一旦渔船发生突发情况,渔民能够通过App一键求救,第一时间获得救援和帮助。

  得益于由5G、云计算、物联网和“GPS+北斗定位”组成的数字渔船系统,对渔船海上作业的全天候动态监测不再是难事。

  数字化在海上牧场的另一处应用场景,则是对水产养殖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实现渔业领域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阳西县已打造了全连接、智能化、无人化的海洋牧场。

深圳妈湾智慧港 【图源: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深圳妈湾智慧港 【图源: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进入设备调试期,深圳盐田港实现华南首个前装5G设备的远控轮胎吊常态化商用、在“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取得新成果,汕头中澎二海上风电场、大唐南澳勒门海上风电场、外罗风电场等区域的5G网络实现连片覆盖……

  科技驱动下,海洋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宽,助力发挥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将蓝色动能传至更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