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用专业和温度,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更加从容自信。”今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教师、心理学博士蒋梦接连走进多所高校,向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赛会志愿者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拥有近2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她,常年带领大学生团队开展志愿服务。她发起的珠遵协作·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24年度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广东是志愿服务大省,注册志愿者人数超2400万,志愿服务队伍超14万支。自2024年初成立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切实扛起统筹指导全省志愿服务工作的职责。全省社会工作部门和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紧扣服务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强化政治担当,扎实履职尽责,推动广东志愿服务工作开创崭新局面。
聚点点微光,汇曜曜星河。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发布通报,公布2024年度广东省志愿服务“最美最佳”先进典型名单,包括“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各5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各30个。
“志愿服务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刻认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的战略考量、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顺应时代要求、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城乡基层,坚持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推动“志愿广东”建设走深走实,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
强化党建引领
以爱心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在10岁的筱慧心中,邓茹蜻既是老师,也是知心姐姐。原来,因出生时缺氧导致脑损伤,筱慧要定期接受康复治疗,没法像别的孩子那样正常上学。社区党员志愿者邓茹蜻每个周末都会到筱慧家,给筱慧辅导功课。
一个个邻里暖心故事,正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斜下社区上演。近年来,斜下社区党员志愿者勇当先锋,聚焦辖区“一老一小一困”群体需求,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推动居民从“陌邻”向“睦邻”转变。这是我省各地各部门强化党建引领,确保志愿服务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一个缩影。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是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全面领导、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有力举措,对于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广东在全国率先调整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新设省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调整省志愿者联合会和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 高质量推进“志愿广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市积极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制定配套实施意见,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如今,在基层党组织的指引和带动下,有能力当志愿者、有需求找志愿者,在南粤大地成为生动现实。
占地仅0.3平方公里的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松柏岗社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1.3万名居民。“我们依托社区‘微心愿’认领平台,发动流动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认领‘微心愿’,携手构建平安、和谐、幸福社区,形成‘共驻社区、共建家园’的合力。”松柏岗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协说,通过发挥党员干部、共青团员等榜样力量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在社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激发居民参与基层社会生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催生出为民服务新动能。
“配餐送到小区门口,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还给送到家门口,暖心又周到!”提起新开展的爱心配餐活动,肇庆市端州区城东街道塔脚社区居民黄阿姨竖起了大拇指。近些年,塔脚社区党委以“党建红”引领“志愿红”,逐步探索出“品牌化服务、全龄化参与、数字化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塔脚社区“邻里先锋”第一书记黄竞霜介绍,社区创新开展群众点单、党委派单、自愿接单闭环志愿服务机制,还建立了“双擎驱动”模式,累计有266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
党建引领“志愿红”,激发服务“新引擎”。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安居社区党支部实施“党员双报到三服务”机制,33名在职党员每年完成“24小时基础服务+2个特色项目”。另外,通过设立“党建+志愿”融合实践基地,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发展模式,培育出社工与志愿者“双师联动”模式,实现专业服务100%覆盖特殊群体。
“在社区,党员志愿者们如同跃动的红色细胞,让温暖在居民心间流转,绘就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安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培龙说。
服务中心大局
以凡人微光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2月15日,中山市西区街道举行2025年“文明星期六 奋进百千万”活动启动仪式,为新成立的6支志愿服务队伍授旗。
中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聚焦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村(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开展志愿服务“五项行动”。其中,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组建551支志愿队伍与289个村(社区)“1+1”“N+1”结对共建,确定村级发展、民生实事、绿化美化、环境提升等项目740个,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59亿元。
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站位全局、立足大局,发挥在支持国家战略、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
在南粤大地,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主动作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等中心工作,服务保障大型活动、高考和春运,向上向善力量持续传递,刚健朴实之风吹拂大地,作用发挥越来越显著。
火红五月,走进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河岸边,“河小青”志愿者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教室里,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知识播种者”,为留守儿童开设涵盖科学、心理的“七彩课堂”……
“我们村组建了医疗保健、帮扶助弱、文明风尚、纠纷调解、环境整治5支专业化团队,以‘群众点单、精准服务’模式,把村民‘需求清单’变为‘幸福账单’。”六甲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邹瑞文说,村里将志愿服务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出“普法+义诊”“助学金派送”“美丽庭院”等特色项目,构建了“群众点单—精准服务”闭环模式,实现从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蝶变。
传递爱与暖,散发光与热。志愿服务不仅要形成氛围,还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带动功能。
自2019年成立以来,广物汽贸党工团志愿服务队围绕“塑品牌、讲奉献、保安全、促发展”主题积极作为。其中,以汽车以旧换新为抓手,这支队伍通过“以旧换新活动+场景服务”创新模式,聚焦群众关心的置换方式、补贴申领等话题,深入到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上百场面对面的政策解读、汽车评估、补贴申领等服务,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见效。
“真正的科技志愿服务,是把论文里的公式变成社会进步的能量。”冯敬宇是东莞科技领域唯一获评2024年度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的代表。这位任职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科技办的“90后”,用热爱与真诚,将大科学装置的科普志愿服务打磨成闪亮名片。迄今为止,她参加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超500场,让科学之光照亮孩子们的精神宇宙。
目前,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的志愿者达1000余名。这些年,他们以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和深圳湾公园为实践基地,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外来入侵植物清理等保育工作,构建起覆盖湿地保护全链条的志愿服务体系。近三年,团队累计培养志愿者超2000名,累计服务时长近10万小时,形成集滨海湿地保护、自然教育宣导、科学保育实践于一体的志愿服务模式,为全国湿地保护提供示范样本。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微光成炬,凝成星河。
“希望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改革发展重点,找准志愿服务的切入点、发力点,把握好增长点,善于用志愿力量破解难题、赋能增效,推出更多正能量、高质量、可持续的项目。”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党的社会工作中充分展现走在前列的担当作为,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粤港澳高效联动
推动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
写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志愿者们在行动。
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在梅港人联谊会副会长陈惠娟在深港两地做义工多年。2016年,她成为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此后,她每年都会组织港人团体走进深圳博物馆,还推动深圳文博志愿者走访香港的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在一次次‘串门’中,双方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粤港融合,也沉浸式感受到‘湾区一家亲’,有了不分彼此的归属感。”她说。
两鬓斑白,初心不改。“做得就做,帮到就帮。”在东莞市黄江镇,75岁的叶建国被街坊们亲切昵称为“的哥哥”。2002年,他从香港警队退休后来到黄江。2009年,他加入黄江志愿者协会,至今参与志愿活动超500场。从照顾长者,到自己都成为长者,他身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队伍。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民众情感,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重要桥梁。截至今年初,广东“i志愿”系统中港澳籍注册志愿者超3.6万人,累计贡献志愿服务时长超80万小时。
青年作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00后”周绍钧是澳门科技大学2024级在读研究生。他曾连续4年带动380余名珠港澳青年开展珠遵协作·珠港澳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还担任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办事处的志愿导师。目前,他打算联动澳门青年在横琴筹建公益组织,为粤澳青年志愿者交流交往交融贡献力量。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近年来,粤港澳三地频繁互动,强化互学互鉴,聚焦重要赛事重点活动,不断完善三地志愿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广东多个地市也纷纷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强与港澳志愿服务力量的交流合作。
2024年12月,“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志愿服务专题论坛举办,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为主题,向世界传递大湾区志愿服务好声音。今年,省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举办该论坛,还将协同开展大湾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嘉奖活动,持续增强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今年4月23日,由省委社会工作部与暨南大学共建的广东志愿服务学院揭牌,现场发布学院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涵盖编发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指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智库建设等内容。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项目孵化基地(广东)、广东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等一批志愿服务平台阵地建设正稳步推进,将为广东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今年11月至12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广东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说,将不断完善粤港澳三地赛会志愿服务协同联动规则机制,以高水平志愿服务保障赛事高质量举办。
岁月长河奔涌向前,志愿精神永放光芒。
珠江潮涌,奋楫者先。让我们携手共进,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用爱心和行动续写南粤大地的温暖篇章,让志愿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奋力走好走实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
撰文:龚春辉 叶彤 关喜如意 官小群 岳舍
深圳坪山探索“社工引导+志愿者协同”联动助农机制
“新农人”有了新生活
摩天大楼、霓虹灯海……提起深圳,大部分人会想到时尚都市。然而,有400多名“新农人”在深圳市坪山区石井街道打理着800余亩的农田,为城市带来一抹新绿,但他们也面临城市融入感不高等发展困境。
“新农人驿站”志愿帮扶项目应运而生。“我们探索‘社工引导+志愿者协同’联动助农机制,整合党建、文化、科技等资源,打造综合服务阵地,提供精准化志愿服务。”社工王梦介绍,该项目自2017年发起以来,服务“新农人”2万余人次,有效解决他们在城市融入、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解决“新农人”急难愁盼
在石井街道一栋白色平房内,桌椅、药箱、充电宝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石井街道在农户生产生活集中地打造的集农学讲堂、农技服务“轻骑兵”、农机服务中心、电商直播间为一体的“新农人驿站”。每到七八月,驿站都会迎来新朋友——一群放暑假的孩子们。
“假期课堂”以社工为主导,志愿者为主要力量,联合深圳技术大学、深圳中学坪山创新学校党员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为“新农人”子女提供校外课业辅导。
孩子有暑期班,“新农人”有农技班。日前,坪山区的农业专家来到驿站,为田地中的病虫害开良方。“西瓜幼苗长出3至4片真叶时,就可以移栽定植。”农业专家边说,“新农人”边记,现场一问一答,好不热闹。
这是由30余名在职党员、优秀志愿者及农科领域社工专业人才组成的深圳首支“新农人”志愿服务队。他们定期开展农业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农业交流等活动,助力提升“新农人”生产技能。
探索农业致富新路
近年来,直播行业兴起,志愿帮扶团队也与“新农人”一起,搭上了直播助农“快车道”。
“急急急!有没有人可以帮我推销农产品?”不久前,王姐因家事要回老家,但菜地里头有大量成熟的茄子、苦瓜、辣椒。助农直播队接收需求后迅速行动,不仅帮助王姐采摘了460多斤的新鲜蔬菜,还将蔬菜按照市场价销售。
王梦介绍,志愿帮扶项目团队把助农优选BOX电商直播基地直接设置在田间地头,将社工专业人才、志愿者、菜农等群体培育为“新农人”主播,宣传推介当地绿色农产品。另外,石井街道还举办了线下全市首个“新农人”丰收节活动,开展蔬菜义卖、手工成品义卖。
目前,项目共培育助农主播3人,创新举办“新农人”丰收节、蔬菜义卖、农业手工品义卖等活动100余场次,助农销售5万余元。
潮州“故事妈妈”十一载点亮亲子阅读之光
“用爱的声音温暖快乐童年”
近日,“粤治粤美·岭南邻里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潮州古城举行。随着稚嫩的“咚咚咚”敲门声,由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带来的绘本剧《老虎来喝下午茶》表演开启。这场童趣演出,恰是潮州“故事妈妈”志愿服务项目十一载耕耘的写照。
时针拨回2014年,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在社区调研时发现:亲子阅读场景在城乡家庭中较为缺失。“为何不让妈妈成为阅读推广的主角?”抱着这样的初心,“故事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诞生。11年来,这个最初仅有20位妈妈参与的试讲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成为拥有250余名志愿者的城市文明品牌。
从学员到讲师▶
火种照亮万户家庭
“要让妈妈们懂得,如何讲好故事。”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蔡网里说。项目采用“培训+服务+传播”三位一体模式,每年招募40名学员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培训。师资团队由儿童文学专家、阅读推广人和心理学专家组成,课程涵盖绘本阅读技巧、儿童心理发展等知识。
首期“故事妈妈”志愿者黄春燕的故事令人动容。当儿子几个月大时,她开始在孩子身旁看书、读绘本,“儿子8个月大时,我发现他对我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好奇”。
这个细微的变化,让黄春燕抓住了亲子阅读的契机。她拿出绘本《蹦》,通过生动的拟声词与孩子互动——指着猫“喵喵”叫,看到狗就“汪汪”喊。令她惊喜的是,孩子在看到青蛙时蹦出了人生第一个绘本词汇“蹦”。此后,母子俩常在灯光下共读绘本。后来,她将这份经验带到志愿服务中。
十一载春秋,项目完成了从协会主导到妈妈自主的蝶变。起初,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精心策划每一场故事会,从主题设计到道具准备,事无巨细。渐渐地,在系统培训和实践中,妈妈们从学员成长为策划者、讲述者。
从传承到创新▶
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故事妈妈”志愿服务项目紧扣时代脉搏,将红色教育、传统文化、环保理念融入阅读活动。
2024年世界读书日,在潮州美术馆举办的亲子阅读分享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场以“以书为伴‘阅’见幸福”为主题的活动,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绘本剧表演让书中角色“活”起来、潮语讲古用方言演绎经典故事……
这一创新背后,是志愿者长达半年的筹备。他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讨论表演形式。“大家希望通过‘绘本+非遗’形式,让传统文化以更柔软的方式浸润童心。”蔡网里说。
潮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加大了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培育与推广力度,通过启动“七彩”志愿赋能基层治理行动,将各领域典型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归类梳理后进一步推向村(社区),“故事妈妈”正是“暖心帮扶橙”服务类型重点培育的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故事妈妈”累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超400场,服务家庭近万户,惠及儿童及家长超过两万人次。“今后,我们将不断优化升级项目,持续用爱的声音温暖快乐童年。”蔡网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