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补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个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肯定广东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乡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嘱咐广东“要持续抓下去”,为广东加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实现更加协调、更有后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在全省近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边是“挑大梁”的珠三角,一边是奋起直追的粤东西北12个市,后者经济总量合计不到全省两成,发展很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度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2023年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一次又表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发展有不平衡的地方,这也是我的牵挂”……总书记对广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念兹在兹,指引广东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看一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些年,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广东实际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抓住县域这个发力点,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城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域经济发展渐入佳境,连续两年快于全省平均增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0年的2.49缩小至2024年的2.31;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作为经济发展“优等生”的广东,“偏科”问题正不断改善,在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看全国,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践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能搞成闭门造车式的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按需建设”。对于广东来说,就是要立足省情实际,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十五五”规划建议着眼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别,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部署一批务实举措。广东肩负着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任务,在新起点上不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不断开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握指成拳聚合力,协调发展增活力。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