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茂名高州市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稻浪翻滚。镇江镇种植基地,万亩良田连绵如海,翠绿的秧苗茁壮生长,预示着晚稻的丰收。同一时间,加工中心里自动化机械高速运转,以往仅作为“农家口粮”的稻米经过18道工序,成为热销粤港澳大湾区的丝苗米,身价翻了几番。
早稻热销中,晚稻生长快,共同组成“粤西粮仓”最美画卷。
曾经分散到户的零星土地,整合为辐射带动4个镇、7000多户农户的省级产业园核心产区,建起全自动加工中心,推广水稻种植全托管,小农户乘上了农业现代化的快车,土地再一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土地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高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新模式,不断优化国土资源布局,实现土地最大程度的节约、集约利用,让小地块拼出产业发展全景图。高州案例入选全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面向全省推广。
打造粤西首批农村未来社区
“走,开会去!”今年夏天,参加一场又一场的“板凳会”,成了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村村民最关心的事。“我们村要打造粤西第一个农村未来社区,事关大家的未来,必须全力支持!”村民梁永进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石鼓镇地势平缓、经济活跃,既是高州的农业、工业和商贸重镇,也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区域之一。
按照“村庄集中、产业集聚、耕地连片、生态优美”的目标,高州正推进二期整治规划,在石鼓、长坡、荷花等7个镇建设“1个万亩方、10个千亩方、16个百亩方”项目,打造农村未来社区、数字化农业示范区和智慧渔业示范区,推动实现“千斤粮、万元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文旅协同发展。
借此东风,原本基础较弱的南茂坡村迎来了转型机遇:3条自然村85户村民将集体迁入新居,整村升级为占地96.79亩的农村未来社区,配套建设数字化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公共服务中心和生活超市等,同步发展智慧渔业和数字化农业。
“村民可自愿选择留在本村、迁往镇区,或安置到高州城区周边,这样的机会前所未有!”梁永进说。
覆盖7个镇、总投资超35亿元,如此大规模的项目,钱从哪来?后期如何持续运营?高州在一期项目中就已探索出“F+EPC+O”模式,即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投资方不仅出资、承建,还负责长期运营,保障项目可持续推进。
该模式通过政府资金撬动,国企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实现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从根本上避免了过去政府投资项目“建完就走”、设施闲置“晒太阳”的问题。
目前,高州一期项目镇江镇“万亩方”已见成效:连片稻田长势喜人,187栋民房外立面焕然一新,2.3公里碧道水清岸绿,滨河公园也即将开放,“鱼米之乡”画卷次第铺展。
“项目要建好,更要运营好,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期项目投资方中建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推进金村、山口村约40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未来将依托当地农业资源、水网和生态优势,分期引入游船、民宿、农家乐等业态,把镇江“万亩方”打造成集种植、观光、文旅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
小地块拼出产业大格局
8月29日,正值七夕佳节,高州柏桥村一派甜蜜浪漫。
在大唐荔乡4A级风景区内,岭南风格的甜蜜蜜酒店顾客满盈;荔枝乐园中,情侣们乘直升机俯瞰荔乡美景;婚姻登记处红幅高悬,喜气盈盈,浪漫图景徐徐展开。
荔乡新景让柏桥村党支部书记何清感慨万分:“过去,我们空有好荔枝、好故事,因为地块零散、手续繁琐,投资者望而却步,村文旅发展不起来。前两年,一块29.37亩的用地规划图纸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柏桥‘亿元村’的大门。”
2023年,高州通过“点状供地”政策挂牌出让柏桥村29.37亩土地,打造荔枝产业集聚区,建设甜蜜蜜酒店、知青饭堂、大型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解了,游客不再匆匆而过,而是留下来,沉浸式体验千年荔乡文化。
集聚区为村民提供超100个就业岗位,年营业收入约3000万元,柏桥村也由此跃升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今年5月荔红时节,集聚区内重磅上新,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开业,首月吸引游客超130万人次,成为粤西文旅新地标,更带动柏桥村平日客流增长超六成,节假日更是激增三四倍。
“柏桥村迎来又一个春天!”何清感慨说,这29亩地不大,却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补齐了产业短板,盘活了整村发展。
“‘点状供地’看似是小切口,实则是破解土地瓶颈、激活乡村产业的金钥匙。”高州市副市长朱艳红说,30亩以下的零星地块看似不起眼,用在关键处就能成为激活全域的“棋眼”,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开发模式,更适合乡村产业业态分散、多元的特点。
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小土地亦可成就大事业,小村庄也能拥抱大未来。柏桥村的成功经验正在其他镇复制推广。
邱茜 未启浛 邱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