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拱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截至2025年10月25日16时08分,拱北口岸本年度出入境旅客总量正式突破1亿人次,成为全国首个年客流量迈过1亿人次大关的口岸,较2024年提前27天,已连续13年客流量位居全国首位。

作为连接内地与澳门的核心陆路枢纽,拱北口岸的客流增长态势始终与大湾区发展同频共振。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该口岸日均查验旅客量稳定在33万人次左右,单日最高客流量达43.8万人次,创下近五年同期新高,全年通关客流量预计将达到1.23亿人次。在庞大的客流构成中,粤港澳三地“常旅客”占比高达八成,其中两地旅客、赴澳务工、跨境求学群体成为通关主力。

2024年11月20日,该口岸在全国首批试点启用“智能快捷”通道,今年8月,口岸内智能快捷通道数量增至109条,截至目前,经该类通道通关的旅客数量已超2300万人次,此外,电子化查验覆盖率约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
针对客流持续增长的态势,拱北边检站构建了“智能预警+动态调流”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客流高峰,提前30分钟调整通道配置,尽可能满足广大旅客的通关需求。同时,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并在外国旅客查验通道配备多个语种的民警负责查验工作,确保通关效率与服务温度双提升。

2025年以来,拱北口岸不断深化与澳门治安警察局合作机制,实现粤澳口岸通关客流情况互通、互报;通过升级智能查验设备,将旅客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15秒以内,严格兑现“中国公民出入境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的承诺。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口岸运转效率,更让拱北口岸成为展示大湾区高水平开放的“窗口”。
客流量的跨越式增长,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的深度演进。拱北口岸地处“一国两制”交汇点,建成75年来,始终承担着连接内地与澳门的枢纽功能。随着CEPA协议深化、个人港澳自由行政策拓展,以及大湾区城际交通网络的完善,该口岸已从单一的旅检通道,升级为集人员往来、物资流通、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据了解,下一步拱北边检站还将持续推进“智慧口岸”2.0建设,探索生物识别、AI预警等新技术应用,同时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口岸的协作,构建“一小时通关圈”,为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贡献移民管理力量。
(总台央视记者 武兵 曲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