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响应“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号召,2025年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学术传承与张忠德‘平调五脏’临床实践提升班”在东莞成功举办。会议由广东省中医院主办、东莞市中医院承办,吸引广东及省外400余名中医药临床骨干参与。本次会议恰逢国家“十五五”规划启动的关键时刻召开,旨在推动中医药学术流派活态传承,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岭南智慧。

东莞市政协主席郑建民,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涛,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旭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副院长杨志敏,东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叶国华、院长邓伟均、副院长王磊以及桂林市中医院院长谭永星等协作医院领导出席。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杨子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马捷教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张忠德教授等多位权威专家现场授课,共话传承、共谋创新。
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涛强调,广东作为中医药大省,始终将中医药发展置于卫生健康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来,通过建设流派工作室、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构建“师承+继教+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等举措,持续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他指出,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百年积淀与张忠德教授“平调五脏”理论的结合,正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应对老龄化与慢性病高发带来的临床挑战提供了清晰的“中医路径”。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旭深指出,本次提升班汇聚了标杆医院的临床实践智慧,既是高水平的学习交流平台,更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宝贵契机。他表示,东莞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东莞市中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共建“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东莞传承基地”,让名老中医经验在东莞开花结果,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表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将持续推动流派传承与基层医师培训相结合,构建“学术引领+技术下沉”的服务体系,让中医药真正“走下去、用起来”。

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指出,广东省中医院多年来坚持跨地区师承带教,已培养千余名学术骨干。她希望以本次提升班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岭南中医药经验走向全国,服务更广大群众。

名家汇聚:
理论与实战交融,构建“学得会、带得走”的课程体系
本次提升班聚焦“流派传承”与“临床提升”双主线,课程体系系统全面,主要涵盖三大模块: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杨子峰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马捷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
理论传承与创新应用:系统梳理了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百年传承的学术思想在内科疑难杂病中的具体辨证思路与应用。














临床经验与案例解析:多位资深专家分享了“温阳解毒”、“脉证求本”及“平调五脏”等宝贵经验。






适宜技术与实操培训:重点培训平衡针、颊针、雷火灸、平衡火罐、刮痧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基层常见病和疑难病。
薪火相传:
庄重拜师延续“活态传承”,推动经验落地基层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庄重而温馨的拜师仪式。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张忠德教授,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杨志敏教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邹旭教授作为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收徒传艺,延续“师带徒”活态传承传统。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本次提升班是响应国家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导向与中医药传承创新战略的具体行动。举办本次培训班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系统化、实战化的培训,真正为基层锻造一批“能看病、能传承、能实干”的中医药骨干人才,让他们带着流派经验与“平调五脏”的临床思维,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理念和技术,扎实地应用到社区和乡村,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助力打通中医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
学员反响:
学以致用,让中医智慧在基层扎根生长
甄氏流派传承人清远市中医院副院长岳红梅表示,岭南甄氏流派和张忠德“平调五脏”学术思想已经在清远市各乡村社区卫生室落地生根,中医适宜技术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切实疗效。

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今天学到的“干货”带回临床,应用于社区慢病管理、流感防治、呼吸康复等场景,让中医药在基层焕发新的生命力。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岭南中医药人正以坚实的步伐,书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