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三化”路径,让党的理论在乡村扎根丨广东文明乡风建设成效观察

2025-10-28 08:18 来源:南方农村报

  在广东省文明办统筹推动下,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2023年启动结对共建,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其中,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惠州、河源等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合作,创新推出“百姓味道”宣讲、“小切口”讲“大道理”、“菜单式”送“理”上门等特色举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融入乡风。近期,在广东省文明办悉心指导下,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联合组建专题调研团队,系统总结广东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方面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广东紧扣“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始终将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在实践中,广东突破传统传播“单向灌输”局限,以“立体化传播、在地化转化、情感化认同”为核心路径,把抽象的政治话语转化为村民可感知、可践行的日常实践,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跨越,为新时代广东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立体化传播体系

  让创新理论“精准滴灌”入乡野

  广东省文明办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传播阵地优势,统筹构建“思政教师+理论骨干+百姓名嘴”多元化宣讲队伍,打造“音乐党课”“榕树下的微课堂”等特色品牌,推动理论宣传覆盖乡村“最后一米”。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阵地创新”协同发力,有效破解“上热下冷”的传播困境,使理论宣讲从“泛泛而谈”变为“精准触达”,从“刻板说教”变为“生动互动”。

调研团队与基层干部进行座谈。

调研团队与基层干部进行座谈。

  党建网格+党员联户,筑牢微观传递根基。广东乡村以“党建网格”为核心载体,将理论传播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茂名市电白区水石村通过“党员联户”制度,规定党员每人定点联系5-10户村民,构建起“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村民”四级传播网络,党员既是政策宣讲员,也是民情信息员、服务勤务员。茂名十万七村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围绕“种什么作物能增收”“村里何时修污水管网”等具体村民关切解读乡村振兴理论,使理论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数字赋能+平台体验,激活科技传播效能。依托“粤智助”政务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推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具有理论价值的“体验场”。水石村依托“粤智助”平台实现53项业务“办事不出村”,村民办理养老认证、社保查询、医保缴费等事项,从过去“跑镇里耗半天”变为如今“村里几分钟搞定”,直观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来的便利。佛山、河源等地通过村级公众号、微信群,定期推送“理论微课堂”“政策解读短视频”。例如顺德区某村推出的《咱村的分红咋来的?》动画短视频单条阅读量超5万,有效增强理论传播的互动性与吸引力。

  阵地创新+民俗融合,打造乡土宣讲场景。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祠堂、榕树下的“板凳夜话”等场景,打造“家门口的理论课堂”;同时组建由领导干部、先进模范、贤达能人组成的宣讲队伍,用方言土语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微宣讲”“故事会”,让理论充满“乡土味”。禅城区紫南村的“仁善紫南”大讲堂颇具代表性。其以“村庄变迁故事会”形式邀请村民就地分享,村民张阿姨讲述“村里修了污水处理厂后,家门口的小河从臭水沟变回清水河,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模样”。顺德区创新采用“龙舟说唱”这一国家级非遗形式,在民俗活动中融合新思想、新理论,相关内容通过镇村公众号推送后单条阅读量常超10万。化州的乡村大喇叭、河源客家山歌、茂名采茶戏等让创新理论变成了乡亲们听得懂、喜欢听的家常话,成为理论传播的有效载体。

  在地化实践转化

  让创新理论“落地生根”见实效

  广东乡村深谙“化无形为有形”的道理,将党的创新理论核心要义嵌入村规民约、治理机制与公益行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使理论成为“可操作、可感知、可受益”的具体行动。

团队成员正在开展调研。

团队成员正在开展调研。

  村规民约+积分管理,理论要求变行为准则。广东各地乡村通过民主程序,将党的创新理论倡导的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绿水青山等理念,细化为《村规民约》具体条款,并配套积分制管理,形成“理论有指引、行为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闭环。茂名信宜市双合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将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垃圾分类、邻里互助等文明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既明确“见义勇为一次加20分”等加分项、“门前三包不合格扣5分”等扣分项,以及“欺客宰客等严重失信行为实行年度一票否决”的惩戒措施,更将积分与村集体经济分红直接挂钩,把年度集体经济收益的40%作为村集体公积公益金,用于积分奖励兑现。正是通过这样“积分约束+分红奖励”的联动模式倒逼行为规范,推动村民自觉践行诚信经营、文明处事,逐步形成“积分促文明、文明促和谐”的良好局面。2025年5月,双合村举办村集体第二次分红仪式,在2023年首次分红113万元的基础上,本次分红126万元,惠及全村1200多户村民。

  服务实践+治理融入,理论宗旨变民生行动。“服务即宣传”是广东乡村理论转化的重要路径。各地依托“党员志愿服务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法律援助、扶危助困等服务。河源义合镇下屯村依托党员志愿者整理阮啸仙革命事迹,编写本土红色教材,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在传播红色理论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佛山紫南村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由党员牵头成立村民议事会,邀请村民共同参与村道改造、文化活动规划、集体资产运营等事务,通过举办“家风家训分享会”“邻里节”等活动,让村民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真切体会到理论的实践价值。

  河源义合镇下屯村依托党员志愿者整理阮啸仙革命事迹,编写本土红色教材,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在传播红色理论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

  河源义合镇下屯村依托党员志愿者整理阮啸仙革命事迹,编写本土红色教材,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在传播红色理论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

  情感化价值认同

  让创新理论“凝心聚魂”促振兴

  通过立体化传播与在地化转化,党的创新理论在广东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认同与自觉行动,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一方面,思想观念转变。在广东乡村,党的创新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标语”,而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惠”与“变化”。双合村村民刘大哥曾认为“政策是上面的事”,积分制实施后,他主动参与“清洁家园”志愿活动和“护河队”巡查,深刻体会到“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努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成为村民普遍共识。

  另一方面,主体意识觉醒。随着理论传播的深入与实践转化的落地,广东乡村村民的主体意识显著觉醒,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村庄治理旁观者”变为“文明乡风建设者”。在水石村,村民自发成立“文明劝导队”提醒邻里遵守村规民约,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家风家训分享会”与环境整治等活动。村民陈大哥表示,“以前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觉得自己是村里的主人,有责任把家乡建设好。”双合村通过创新打造“春赏花、夏品果”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切实带动农副产品产销,2024年三华李产业产值超2亿元,村民收入实现显著提升;同时以双合-李花谷景区为核心牵引,培育农家乐、民宿等多元经营模式,切实赋能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政策给了我们机会,现在不仅日子好了,还能为家乡作贡献,心里特别自豪。”“新农人”小李的感慨,展现了理论力量激发的内生动力。

双合村通过创新打造“春赏花、夏品果”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双合村通过创新打造“春赏花、夏品果”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从“精准滴灌”的传播体系,到“落地生根”的实践转化,再到“凝心聚魂”的价值认同,广东以“三化”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南粤乡野深深扎根,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思想支撑,也为全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供了“广东经验”。如今,党的创新理论已成为广东乡村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推动发展的“动力源”。

  未来,在广东省文明办的持续指导与支持下,华南农业大学将进一步深耕理论浸润的“三化”路径,以更鲜活的乡土载体激活理论传播效能,用更务实的治理实践承接理论落地成果,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沃土中结出更丰饶的民生硕果,为全国乡村振兴理论传播书写更精彩的“广东答卷”。

  撰文:张慧慧 陈永晴 皮辰熙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