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是潮头,而真正的文化供给,是潮后的水流。10月27日,珠海斗门·微短剧写作小镇暨珠海影视剧本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恒慧园举行,基地将在微短剧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影视拍摄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聚集一批知名导演编剧,着力打造一批影视名家工作室,希冀成为更多影视佳作的“诞生地”与“出发港”。
珠海正试图布设更深、更长的内容航道:既借势而起,也蓄势而深。

揭牌仪式 张洲 摄
借势而起,落点已启
“当前,微短剧广受欢迎,成为一种新兴网络文艺形态,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斗门·微短剧写作小镇暨珠海影视剧本创作基地落户上洲村,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传播地方声音、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的重要举措。”斗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丛在揭牌仪式上说。
为进一步汇聚影视创作力量,当天“珠海影视剧本创作基地”成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仇东方,向钟少雄、林琦、丁震三位导演授予基地个人工作室牌匾。其中,钟少雄是香港著名导演,曾执导《澳门风云》《旺角监狱》《降魔传》等作品。他表示,计划在珠海征集十个题材,在大湾区招募写作人才,将这些故事创作出来,并通过多种渠道推介斗门与珠海,打造粤港澳影视文化中心。“港珠澳大桥交通便利,空气环境优越。”他说,“粤港澳文化已深度交融,港澳艺人频繁往来内地城市,珠海是天然的交汇点。”在他看来,恒慧园的水岸、稻田、村屋,构成了天然的取景地,也是适合写作的静地。

活动现场 张洲 摄
不少影视文化从业者都对珠海的环境颇有好感。中央新影导演韩金娜曾两度到访珠海。她说:“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合创作,在珠海工作很幸福。”
珠海与影视结缘已久。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湾区门户,珠海拥有山海相拥的自然资源、中西交融的人文底蕴、青春活力的城市气质,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自1979年《甜蜜的事业》开始,珠海成为《少林足球》等近50部影视作品的主要取景地。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工作发展,支持拍摄《港珠澳大桥》《湾区儿女》等一批讴歌时代精神、彰显湾区气象的优秀影视作品,连续成功举办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于2023年挂牌成立珠海影视产业服务中心,为剧组来珠拍摄提供“一站式”服务。
蓄势而深,生态在途
珠海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锡炯认为,影视产业正经历从“大制作”向“精内容”、从“单一呈现”向“多元融合”的深刻转型。微短剧是文化传播的“轻骑兵”,而创作基地则是连接“创作源头”与“产业落地”的关键纽带,是孵化精品的摇篮,也是内容生态的起点。
“微短剧已经是一个风口。”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郑永同直言,微短剧的本质是“情绪消费品”,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提供高强度的情绪价值,并通过成熟的数字支付与流量体系实现高效变现。他计划将影院改造成微短剧拍摄基地,并引入培训课程,面向大湾区普通市民开放。在他看来,短剧不是简单的流量生意,而是一张通往数字经济时代的门票。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财政收益,更是人才集聚、产业升级与城市品牌的升值空间。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开幕首日,广东便出台“影视政策15条”,为全省产业发展描绘蓝图,也为珠海影视工作指明方向。随后,7月16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与珠江电影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资源整合与项目落地,为内容生态搭建起更坚实的支点。
在政策驱动与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珠海开始拓展内容传播的外延。10月16日,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在珠海启幕,全球华文传媒力量汇聚一堂。“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联盟(珠海站)”正式启动,“珠海故事·影视短剧出海协议”同步签署,为珠海内容走出去打开了新的通道。
基地的揭牌,为珠海内容生态提供了具体的支点:从创作源头到产业承载,从地方故事到湾区表达,珠海正在构建一条更完整、更具延展性的文化生态路径。珠海市影视产业促进会会长、珠海传媒电影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乔宇介绍,珠海将以剧本创编为产业切入点,聚集创作者与导师团队,整合传媒资源,征集正能量题材,力争突破剧情的同质化瓶颈。与其他区域基地侧重拍摄端不同,珠海率先布局影视产业链上游,覆盖创编、拍摄、后期制作全流程。在内容赛道上,珠海的优势将逐步显现:一线导演与编剧驻场共创,提升广泛征集故事线索的专业化创编水平;港澳团队带来国际化叙事方式与视角,为短剧出海奠定跨文化交流新场景;主流媒体深度参与,新闻素材库成为创作线索,政府与行业共振协同,有望整合各界资源在空间与运营上给予持续支持。内容的生产机制链条正在被重新塑造,新框架中的叙事创作的土壤也在悄然成长。

活动现场 张洲 摄
城市文化生态的建设不仅关乎产业,也关乎空间的再造。珠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斗门·微短剧写作小镇的运营,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资源,也为乡村再造提供了文化路径。更重要的是,它是城市竞争力的长期筹码:既能吸引年轻人才,又能塑造城市新IP,推动消费与电商联动。内容不再只是文化的附属品,而是成为驱动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不再只是舞台上的光影,而是背后看不见的“长尾”:创作机制、人才生态、传播路径与产业支点的系统构建。
珠海正“以内容为核”,深耕长尾。潮头已至,水流正长。
文|记者 钱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