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托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粤桂协作绘就民生新画卷

2025-09-15 09:59 来源:南方+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李超颖团队5天为61名患者做免费白内障手术,助其重见光明;在田林县初级中学,深圳教师孟筱羽以项目制教学带学生“穿越”历史,让历史“A+率”提升35.4%;在宁明县爱店镇219边境,800盏带国旗灯箱的太阳能路灯矗立,照亮边民归家路。

  如今,这样跨越山海的民生合作,在粤桂大地已遍地开花。新一轮粤桂协作开展以来,两省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下沉,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让协作成果走进千家万户,绘就“病有良医、学有优教、村美民富”的民生画卷。

  病有良医

  山海携手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帮扶不是送技术、送设备就够了,关键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第三批帮扶工作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印祥的话,道出健康帮扶工作的核心。

  为破解基层“看病难”,广东省创新推出“组团式”医疗帮扶模式。以凌云县为例,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累计派驻四批23名专家,涵盖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等10余个学科。

  这些专家们绝非“走过场”——他们普遍担任学科技术骨干,牵头规范诊疗流程,拓展诊疗方法,手把手带教本土医生,把“挂实职、给实权、负实责”的机制,变成一个个具体行动。

  技术下沉带来诊疗能力跃升。由李超颖团队主导的“光明行动”,通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多项复杂手术技术让患者重获光明;急诊科专家牵头建立“黄金4分钟”急救体系;儿科专家创新教学法提升儿童急危重症处理能力……2024年,凌云县人民医院手术量同比增长35%,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42%,较帮扶前翻了一番。

  在德保县,深圳帮扶专家陈敏带领团队跑出“德保速度”:2022年至2024年在县人民医院累计开展新技术100余项、首例手术20余项;从零开始规划DSA介入导管室建设,截至2025年4月,累计完成介入诊疗982例。

  既“输血”又注重“造血”,粤桂医疗协作普遍推行“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等培养模式。

  在柳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广西胸科医院结成共建技术协作医院,并成立多个专科联盟;在忻城县,广东高州、信宜、化州等地17家医院为县里量身打造医疗提升方案,已组建27对帮扶对子,开展示范手术123台,培训本土医务人员超2300人次。

  远程医疗的发展则打破了山海阻隔。深圳南山区卫健局为凌云县搭建“远程会诊中心”,一根网线连通两地,实现影像、病理实时共享,累计完成远程诊断1000余例,让大山里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湾区的优质医疗服务。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4年凌云县人民医院门诊量同比增长23%,患者外流率下降40%;德保县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满意度从2022年的91.3%提升至2024年的94.68%,多县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县”。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协作”,从“技术输入”到“人才造血”,粤式医疗资源真正沉到了基层,而广西群众的健康水平、就医获得感,也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中,实实在在地提了上来。

  学有优教

  “在孩子心中种下奋斗的种子”

  过去,百色市田林县教育受优质生源、教师外流困扰,发展举步维艰。2023年,转机终于到来——粤桂协作派出两支帮扶团队,6人赴田林县初级中学,10人赴田林县高级中学,以“德育筑基+课堂革新+资源整合”破局。

  “孩子在家变得更勤快、更爱学习了,老师们功不可没。”田林县初级中学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最直观的变化。这得益于帮扶领队、校长黄庆通推动的德育改革。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初到学校时,面对刚完成重组、秩序待建的校园,黄庆通牵头推行“崇德尚美班级”制度,开展流动红旗评比。如今课间,常有学生主动清扫教室、整理图书角,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显著提升,增幅达29%。

  “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知识一下子就记住了!”课堂革新则让学习变得“有趣又有用”,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这是深圳市教研骨干教师孟筱羽把项目式学习融入历史课的成果,通过播放炎黄部落生活场景的动画,对比现代农耕场景,让学生分组探源中华文明。

  硬件升级为教育发展筑牢根基。粤桂协作为田林县初级中学带来逾百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升级广播系统、建设远程教研会议室等;田林县高级中学挂上“百色高级中学分校”牌子,广纳各地优质教育资源,近两年还获290余万元用于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等。如今,两校中高考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表现突出。

  这样的改变不止发生在田林。2024年春季,深圳支教教师李双英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开设7次公开课惠及5000人次,还自筹资金设高考语文奖学金,指导学生在国家级赛事摘金夺银。贾红召、王艳梅夫妻跨越10小时车程,赴河池市东兰县支教,重点关注留守学生心理,为这些山区孩子点亮梦想。

深圳支教教师李双英为巴马高中师生作语文作文讲座。受访者供图

深圳支教教师李双英为巴马高中师生作语文作文讲座。受访者供图

  “送教”“赴学”双向发力,让师资活水长流。几年来,深圳市福田区选派39名骨干教师赴上林支教,接收50名上林教师跟岗研修,成果显著:2023年至2025年,上林县清北录取21人,2025年特控线上线人数达430人,创下历史新高。

  “教育的根本,是在孩子心中种下善良与奋斗的种子。”正如民革深圳市大鹏新区直属支部主委胡伟所言,在粤桂协作的滋养下,这颗种子已在壮乡校园里生根发芽。

  村美民富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颜值”

  “村里路平了、环境美了,现在搞民宿肯定行。”看着家门口整洁的水泥路和庭院里的“微菜园”“微花园”,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驮龙村法浦屯村民何永雄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变化,源于粤桂协作对基础设施和兴边富民经济带的倾力投入。在法浦屯,粤桂协作累计投入资金200万元。“资金不仅用来修水泥路、改排污管、装路灯,让村子‘颜值’提升,还投到了星油藤产业和打造庭院经济示范点建设中,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驮龙村工作队长陆志林介绍。

  粤桂协作借鉴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成果经验,打造了一条条“亮化”“文旅”“产业”与“数字”的乡村振兴特色带。其中,宁明—靖西兴边富民带的建设尤为亮眼。

  在宁明县爱店镇的边境线上,800多盏新安装的路灯格外醒目,国旗灯箱白天迎风展,夜晚透暖光,边民劳作归家、学生晚自习往返更安心。

  这背后,是粤桂协作投入90余万元实施的“亮化+国旗”工程,2024年10月至2025年7月,广东新会区与宁明县统筹协作资金推进项目落地,实现“安装一盏灯,照亮一段路,映红一片心”的叠加效应。

  行走于靖西市八德村,“深圳元素”随处可见:村道旁立着“龙岗大道”路牌;河边“我在深圳很想你”的标识牌前,村民游客纷纷打卡。

在百色市靖西市八德村,“深圳元素”随处可见。

在百色市靖西市八德村,“深圳元素”随处可见。

  这段“缘分”,始于深圳龙岗区与百色靖西市打造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三年之约”。

  “在原有的田园风光之上,新修了休闲步道、观景台,河堤加固了,稻田水利设施也改善了。”八德村村支书黄安细数变化。2021年至2023年,该村收到靖西市政府和粤桂协作的资金共计2344万元,建成以雷屯为基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靖西市八德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颜值”。

靖西市八德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颜值”。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颜值”,数字赋能则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在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龙潭灵湖景区山水相映,游人络绎不绝,处处透着粤桂协作的活力。

  2023年,粤桂协作引入腾讯科技“为村共富乡村——粤桂数字农文旅计划”,为模范村打造数字农文旅平台,线上能“云游”喀斯特山水、订门票、买特产,带动龙潭灵湖景区年度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创收450万元,助推该村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一条条特色带不仅是连接地理的纽带,更是连通民意、汇聚民心的桥梁。这场山海携手,不仅让“村美民富”的愿景照进现实,更为粤桂两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动能。

  采写:南方+记者 陈薇 见习记者 王悦阳 实习生 余可阳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统筹:彭琳

编辑:李卓凡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