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表面,就像是天然“缓冲垫”,让骨头活动更顺滑,是保证人体正常运动的关键“零部件”。然而,软骨结构缺乏血液、血管和神经支持,一旦损伤极难恢复。
在我国,每年仅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超过500万,若未及时干预,超30%会在10年内发展为骨关节炎,严重的甚至要进行关节置换。
近期,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暨大附一院”)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公立三甲医院首批3例软骨再生胶原蛋白填充支架(CF)手术,为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带来新选择。

5分钟构建软骨再生支架
10月上旬,暨大附一院运动医学科郑小飞、李劼若团队为一名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实施CF手术;第二天,该院足踝外科主任医师侯辉歌团队也完成1例踝关节CF手术。
李劼若介绍,软骨再生胶原蛋白填充支架是一种可吸收的胶原蛋白植入物,注射后5分钟内就能快速形成稳定的生物支架,牢固粘附在损伤处,并与周围软骨无缝连接,吸引软骨细胞迁移,促进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蛋白,进而形成完整的再生软骨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简单来说,注入的软骨再生胶原蛋白填充支架,就像在人的关节处建起了一栋房子,吸引软骨细胞进入并不断“繁衍”,最终长出新的软骨组织。
侯辉歌指出,CF的优势在于其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Ⅰ型胶原蛋白是人体软骨的主要成分,植入后能快速诱导细胞分化,形成接近天然的透明软骨。”他提到,CF的固化特性,使其能修复常规手段难以触及的病变区域,如踝关节深部缺损。
而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F的“即用性”也极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无需制备自体细胞或复杂器械,双腔注射系统确保材料均匀分布,降低了手术难度。”李劼若说。
CF技术的引入,为关节软骨损伤患者提供了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65岁以下患者可选择
篮球运动爱好者陈先生是首批受益者之一。半年前,他因膝关节反复疼痛辗转多家医院,跑步时像“踩着碎玻璃”,保守治疗无效后,来到暨大附一院检查发现,他的髌股关节Ⅲ-Ⅳ级软骨缺损。
医院多学科团队评估认为,陈先生运动需求强烈,且期望半年内重返运动场,传统微骨折手术或人工材料植入均非最优解。最终,团队决定采用CF技术。
手术在关节镜下完成,切口仅5毫米,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现在,陈先生的术后康复进展顺利,不久后就能恢复运动。
以往的关节软骨修复,如软骨移植,需从别的关节处“借来”软骨组织,经打磨后放入缺损处;还有微骨折术,是在软骨下骨钻孔,促使骨髓内的干细胞和生长因子释放,形成纤维软骨组织覆盖缺损区域。
“但这些方式损伤大、恢复慢,且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软骨再生。”郑小飞解释,CF是直接为软骨再生提供“脚手架”。
那么,该技术的受众群体是哪些?
郑小飞指出,这项技术尤其适合年轻、运动需求高的患者,但超过65岁的患者可能效果不佳。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CF已在欧洲、亚洲等地区累计应用超2万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国际认可。
暨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吴昊表示,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精准治疗方案,让患者能够更快地重返正常生活。
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王雪 张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