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广东2025年汛期正式结束。在长达6个多月的汛期里,全省共遭遇22轮强降雨、14个台风,面临“降雨偏多、台风频袭、汛情严重”的严峻防汛形势。
10月31日,笔者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入汛以来,广东以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的防汛体系,累计组织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95.44万余人次,组织渔船回港避风55.25万艘次,以强大韧性实现安全度汛。
台风登陆或影响个数创纪录
今年汛期,广东三防形势严峻复杂,呈现“降雨偏多、台风频袭、汛情严重”三大特点。
汛期降雨明显偏多。今年,广东平均降水量1839.6毫米,较常年偏多8%。入汛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1710.5毫米,较常年偏多20%,后汛期平均降雨量更是较常年偏多41%。
台风登陆或影响个数为历史最多。广东今年汛期先后遭受14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数量创历史之最。其中登陆7个、登陆或严重影响10个,均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
面对严峻防汛形势,各部门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响应,为防汛工作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今年以来,省防总共启动响应13次,合计1171小时,其中2次启动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省三防办组织会商研判223次,向公众发布预警短信43期、共72.73亿条。
气象部门发布各类气象服务短信覆盖22.87亿人次,开展暴雨红色预警叫应718次。水文部门发布洪水预警信号525次、水情预警短信1320万条。
精准预警为应对险情打下基础,而一线救援力量则与时间赛跑、与生命竞速,彰显广东速度与温度。
省防总启动“全省一盘棋”机制,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力量预置,累计出动抢险救援人员9.9万人次、设备13.74万套次。省应急管理厅7架救援直升机共计飞行640架次1069小时。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门及解放军、消防救援队伍协同作战,基本实现30小时全面恢复灾区通信,72小时全面恢复电力供应。
应急通信网破局“三断”困境
今年6月,受台风“蝴蝶”影响,一场洪水在肇庆怀集县肆虐,冲垮了中洲镇蓝坑村两座通往外界的桥梁。
“白良村、蓝坑村现在情况怎么样?”村支书孔令高在断电断网中统计灾情时,对讲机里突然响起副镇长莫少聪的声音,连接他们的是370MHz窄带自组网通信系统。
自组网系统是解决通信难题的关键武器。该系统的基站建在山顶,通过太阳能板和蓄电池供电,可在断电、断网、断路的“三断”环境下持续工作一个月,在这次洪灾中成功支撑起万名受灾群众的救援指挥工作。
全省应急通信安全网越织越密。今年,省应急管理厅在21个地市建设370MHz应急通信网,配发1.6万台370MHz对讲机、1615台固定式基地台、3149台全向天线座机式卫星电话,部署16架大中型应急通信无人机,全面构建“卫星电话、370MHz对讲机、无人机救援平台”三重保障体系。
科技创新让防汛工作迈上新台阶。5G通信、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彻底改变了依赖人海战术的传统防汛模式。
超21万名三防责任人织密保护网
广东防汛体系的独特优势,还体现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持续在压实责任链条上下功夫。
入汛伊始,省三防指挥部就公布全省各级防汛责任人名单,涵盖省、市、县、镇、村五级体系。全省按照8个类别的统一标准落实三防责任人21.8万名,让每一个危险区域都有了明确的守护人。
“镇自为战”“村自为战”三防工作机制,是广东防汛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基层创新。该机制赋予镇村自主研判、快速决策的权力,让镇村成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茂名信宜贵子镇中和村的“教科书”式转移,充分证明基层建设的重要性。在巡查中,村干部刘名芳发现滑坡前兆后迅速上报,当地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转移。转移完成1小时后,5000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35间房屋受损,但57名村民已全部安全转移。
广东还创新推行“网格化+防汛责任”模式,将防汛责任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深度融合。
“各级责任人不再只是等待指令的执行者,而是根据预警信息主动研判、提前部署的决策者。”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责任机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根本转变,确保汛情发生时,各地各级责任人能及时上岗到位,真正做到防在成灾前。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良科 陈薇 通讯员 粤应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