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个秋季学期,广东在高校全面开设《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实践课程。
这门全新的课程,系统、深入、生动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和广东的实践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是广东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的关键一招。
1个多月以来,一场场思政实践课如何开展?师生们又有哪些感想和收获?近日,记者走访多所高校,探寻这门思政“金课”的落地生根之道。
创新理论在课堂上“具象化”
《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实践课程系统梳理了广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最终凝练成10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均包含理论基本内涵、学理阐释、广东举措与成就、经验启示等四个层次。
10个专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发展的战略擘画总论开始,分领域深入阐释经济大省挑大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开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具体实践,最终落脚于对未来的展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进行前瞻性思考。
当这些教学专题与每所高校的独特“基因”结合,便催生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思政课堂。
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五湖四海一片林”,一堂充满生态韵味的思政课应运而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艳玲介绍,学校立足生态校园特色,设置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教学专题,让学生走出教室,前往校内车陂涌华农河段开展实地观察调研。
这条流经校园的河流,近年通过综合治理已实现蝶变。该课程专题指导学生围绕水质变化、植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等开展实地观察和调研,让学生亲眼见证、亲身感受广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亲眼所见的改变,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化为具体的认知。“作为农学专业学子,我在实践课上了解、见证了河涌的变化,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该校农学院学生陈思铧表示,将以课堂所学为指引,在后续实地调研中重点了解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方面的进展及成效,把调研校园河涌所得的启发,带到更广阔的乡野中去,让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课程内容贴近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课堂也成为激发学生思辨的“讨论场”。
“大家每天刷的抖音、小红书,其实都是十多年前技术革命的产物。那么未来十年,改变我们生活的下一代技术会是什么?”
在讲到“新质生产力”时,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部主任黎锐楷举起手机问道。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课堂。
“当学生意识到,个人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可以与时代变革同频共振,他们的眼界就打开了。”黎锐楷发现,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述,不仅让抬头率明显提升,更激发了许多学生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创造者”的志向。
粤港澳大湾区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突破、文化创作的繁荣……当这片热土上的生动实践,成为课堂上直观鲜活的案例,思政课就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叙事变为实践体验,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一讲到身边的变化,同学们的关注度明显就不一样了。”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王玲观察到了《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的独特魅力。
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时,王玲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环境的变化。她欣喜地注意到学生的思考已能自发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联系起来。
一名来自汕头南澳岛的学生谈到家乡旅游业发展时提及,虽然当地收入显著增长,却也带来交通拥堵、垃圾处理压力等问题,“只有守护好南澳岛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思考者与参与者。”王玲说,这种从具体现象到系统思维的跃升,正是思政课最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行走的课堂”让信仰真正扎根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明认为,《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实践课程深度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之路,是思政教育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融合的典范,为思政教育区域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与这一论述相对应的是,这门课程创新制定了“改革先锋线”“科技创新线”“南粤文脉线”等6条“教学路线指引”。如果说课堂教学让党的创新理论“活”了起来,走向广阔天地的实践教学,则让信仰真正“扎”下了根。
在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落地中,“行走的课堂”成为其最鲜明的注脚。
在南方医科大学,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准医生”的视角感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脉搏——在粤港澳三地医疗合作试点医院,同学们看到了“港澳药械通”等创新政策如何落地惠民;在社区的“健康小屋”,他们亲手参与居民健康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蒋伟欣慰地看到,同学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了思想的洗礼,他们在交流中,会主动探讨如何将湾区创新活力融入未来医学事业,在实践服务中,真切体会民生所需与作为医者的价值。
“这种课堂真正拉近了师生距离,让思政教育‘活’了起来,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步步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蒋伟说。
结合《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要求,广东医科大学设计了15条覆盖全省的实践教学路线。其中,学校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携手打造“医学实践课堂”,带领学生聆听专家讲座、制作中药香囊、练习“五禽戏”等,亲身感受中医药魅力,将思政教育、专业发展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思政课程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在场感”与“转化力”。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杨宪钊认为,思政课堂必须从教室延伸到社会现场。为此,学院精心设计了多元教学场景,其中一堂课,就将课堂搬到了港珠澳大桥畔。
2023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煜龙感叹:“当我站在港珠澳大桥边,听着《我和我的祖国》,结合伶仃洋的实景了解党员攻坚故事时,我突然懂了什么是‘乘风破浪’和‘敢为人先’。这不再是书本上的结论,而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生动案例。”
行走的课堂,也在悄然重塑着青年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理想。
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讲到“文化创新”部分时,师生们走进广州永庆坊开展实地研学。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朱信盈说,看到广彩作品变身时尚文创,年轻店主用潮流语言讲解醒狮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的论述变得无比具体而生动”。
如今,她为自己的未来蓝图添了一份担当:“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应只是岭南文化的消费者,更应成为它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我希望能用专业所学,为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绽放贡献青春力量。”
一校一策夯实“金课”根基
如何开好《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实践课程?广东高校高位推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一校一策”落实课程内容和要求。
在暨南大学,这门新课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共设置1个学分、10节课。
暨南大学教研室主任王高贺介绍,学校组建了一支以学院领导带头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学团队,展开了理论研究、实践考察、兄弟院校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备课活动,把学情摸清楚,把教材研究透,把实践讲鲜活。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实践融入思政课堂,让我们找到了理想的教学结合点,既展现了新思想的强大魅力,也突出了广东特色,讲课讲得更有地气和感染力。”王高贺说。
在华南师范大学,这门新课与已有的高水平课程相结合,进一步激发活力。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积伟介绍,在2010年,华师就探索将社会实践课程化,把分散在各门思政课中的实践要求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在今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相融合,让新课程拥有高水平依托,也为老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提前编制了教学大纲,并组织集体备课,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配发教材、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蒋积伟介绍,该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研室,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探索构建了“研—教—学”的闭环,并创造性地将这门课程与课题研究结合。
例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爱琴主持的省级课题《“五外联动”背景下英德红茶品牌出海策略研究》,立足外向型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路径,就与《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十分契合,成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案例。
赵爱琴介绍,暑假期间,学院组织“研习南粤”主题实践团队赴清远英德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的足迹,形成一系列调研报告及影像资料,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同时,广东的产业发展实践也转化为具象的思政案例,学生真切感知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从课堂到社会,从认知到践行,南粤学子们在这堂“知行合一”的思政课中读懂广东、读懂中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表示,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的足迹,将实践路线、实践点位课程化、可视化、体系化,构建丰富、完善、科学的思政实践课程群。
南方日报记者 马瑞婕 李秀婷 姚昱旸 陈伊纯 黄锦辉 谢望海 见习记者 吴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