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投入教师专项经费近199亿元,广东如何让教师愿教、安教、乐教?

2025-09-16 16:51 来源:南方+

  9月11日,广东召开2025年表彰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大会,正式表彰新一批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共计2344人获得荣誉称号。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我将继续与更多教师同仁携手,让教育政策的阳光照亮每片操场、每个教室,每张笑脸。”现场,作为特级教师代表发言的清远市新北江小学体育老师杨建娣感触地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广东持续表彰优秀教师,号召广大教师向先进看齐,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不仅如此,广东从待遇提升、减轻负担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教师地位,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活力,让尊师重教在南粤大地蔚然成风。

  提升待遇保障

  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台铺路

  如何让教师成为“受尊重、有尊严、有奔头”的职业?从荣誉激励到提升待遇保障,再到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广东“多轨并行”,为教师发展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大家今天都吃了馒头吧?这里就有碳酸氢钠分解的知识点!”在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教师廖荣滔的课堂上,学生们听得兴致勃勃。

  从教26年来,廖荣滔潜心钻研教学方法,把校园打造成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室”,其研发的“探秘火箭推进剂”“我为火炬选燃料”等教学案例入选广州市优秀教学案例,让他动力十足,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近年来,广东持续深化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通过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表彰、宣传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教师地位,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也让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待遇保障的筑牢,则为教师从教更添安全感。

  当前,广东建立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已实现全省93个县(市、区)全覆盖,每年惠及30余万名乡村教师。全省共约30.06万名乡村教师享受生活补助,人均达1022元/月,最高的达人均1468元/月。职称评聘也向基层倾斜,如今,农村初中、高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分别达18.82%、22.45%,均优于城市同类学校水平。

  广东还圆满完成清欠教师工资待遇专项行动,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设立3个省级教师工资待遇保障监测点,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广东省级财政投入教师专项经费近199亿元,为教师待遇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广东畅通教师群体成长通道,为教师搭建了从“骨干”到“名师”的成长阶梯。

  去年,广东启动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2024—2026年),“十四五”期间共遴选1008名学员参加。如今,已结业的学员中有133名学员通过这一平台成长为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38名学员通过正高级教师职称,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落实减负政策

  让教师安心从教无后顾之忧

  让教师安心从教,既要做待遇“加法”,也要做负担“减法”。

  早在2020年底,广东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落实教师减负“四个统筹规范”,即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严格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

  在此之后,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紧锣密鼓推进——

  完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和保留项目清单,压缩全省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印发中小学教师减负落实情况自查整改工作方案,组织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减负落实成效自查自纠;将减轻中小学教师不合理负担问题作为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检查的重点内容……

  2024年起,广东进一步细化举措,通过公布省级白名单的方式,明确划定“禁区”。白名单规定事项外的社会事务,一律不准进校园。

  省教育厅还对进校园事项的实施过程提出要求,不得出现打卡、做题、简报等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做法,更不得增加中小学和教师报表、考核、总结等非教育教学义务性负担,有效遏制了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现象,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各地严格落实,例如在中山市火炬高新区,当地对进校园事务实施清单化管理,每年2月都集中收集各部门各类需要进校园的事务,统一开展审批及备案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内容无关、已纳入日常教学的相关专题活动或主体不是学生的活动,不再允许进入校园。

  同时,广东聚焦实际关切,全面排查纠治违规借调中小学教师问题,切实落实不得借调的最新要求、具体要求,持续推进构建长效制度机制,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含幼儿园、中职)从139.73万人增长至152.14万人,教师职业在广东更具吸引力。越来越多优秀人才选择投身教育事业,为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案例

  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塘围初级中学语文老师廖小凤:

  扎根乡土,逐光前行

  2000年从学校毕业后,廖小凤带着对教育的热忱踏上乡村中学讲台,这一守便是25年。25年间,廖小凤亲历着乡村教育的巨变。

  在她的印象里,早年的乡村学校还是尘土飞扬的黄泥跑道,尚未配齐投影仪的教室,和只能靠录音磁带的英语课堂。如今,塑胶运动场铺进校园,智能化教学平台走进每间教室,实验室设备也日渐完善。对此她深刻感受到,乡村学校的条件好了,教师们有了更好的“舞台”施展才华,教学动力也更加提升了。

  25年来,廖小凤从一名普通老师逐渐成长为教学名师,这条成长之路既离不开她对教育的热爱与坚持,更离不开政策的暖心托举。

  “‘新强师工程’实施以来,广东推出了一系列重视教师、关爱乡村教育的政策,惠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廖小凤说。

  2014年,学校添设心理咨询室,她因受学生喜爱,被委以担任心理教师的重任。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她自学并参加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成功考取证书。2018年,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她成为学校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从此走上了专业化发展和校本引领的道路。

  2020年,廖小凤获评初中语文高级教师,职场生涯迎来进一步发展——她被阳东区遴选为第三批乡村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广东给予她的这片“天地”里,她不断向更高处攀登,精进教学能力,在2022年入选阳江市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两年后,凭借教学成果与积累,她又先后入选广东省崔艳茹名师工作室、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

  廖小凤坦言,这些年来在教师“赛道”上不断获得机会和认可,让自己真切感受到“乡村教师群体的价值被肯定、被珍视”。

  谈及未来,廖小凤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她想继续参与乡村一线教学工作,把关怀教育理念融入语文课堂,并以年级长身份带动更多班主任成长。她还在撰写个人德育专著,希望为乡村教育留下可复制的实践案例。“希望我和其他乡村教师能够在这片天空下彼此照亮,共同前行,成就更多乡村孩子的读书之路。”

  南方+记者 黄子欣 陈伊纯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