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开幕式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巨幅山水作品《山不厌高》前,英国马修·伯恩版舞剧《天鹅湖》身着羽毛裤的男演员翩然而舞;上海戏迷为了一部粤语版音乐剧《小说》,奔赴大湾区;剧院和博物馆联动推出“观展+观剧”双重艺术体验……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下称“湾区艺术节”)一开幕,城市里的艺术变得处处可看、可感、可触。艺术,究竟是如何嵌入城市肌理,又是如何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今时代的大湾区又该如何担起文化使命?
9月17日,湾区艺术节进行了三场艺术讲堂,邀请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剧作家罗怀臻、舞蹈家黄豆豆、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等数十位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艺术名家,从戏曲、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维角度展开对话。
艺术展汇聚了粤港澳近40位艺术家的61件(套)作品。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谈文化与城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座城市养育一种文化。”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在主旨演讲《时代的“心情”与戏曲的“表情”》中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城市不单纯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生命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表情”。而这种表情,最为生动和持久的载体,往往就是地方戏曲与传统艺术。
“我们很难回到民国时期的广东、香港、澳门,但我们只要看那个时代的作品,比如马师曾和红线女的《搜书院》,就能完成文化的穿越。”罗怀臻说。
他认为,广东与上海在传统戏曲现代化这项世纪工程中走在前列,而这并非偶然。两地共享“海派”文化基因——既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既致力创新,又不凭空创造。这种文化性格,使得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罗怀臻期待,借助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各个创作门类的文艺工作者能持续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海派”精神的有形与无形边界。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同样从地域文化融合的视角观察到,地处岭南文化圈的大湾区虽涵盖11座城市,文化表达多元,但底层仍流淌着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共同血脉。这种文化上的同源性,为湾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感共识。
她表示,湾区艺术节本质上搭建了一座“文化共通、情感共赢、发展共赢”桥梁,链接着历史与当代、本地与世界,也让湾区故事有了更广阔的讲述舞台。“不仅本地观众能在公共空间、艺术场馆透过湾区优秀作品,感受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世界各地的观众也能通过文艺作品走进中国、走进大湾区,感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进步。”
戏曲创作者进行圆桌对话。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谈艺术与生活
唤醒创造力,重塑城市气质
当艺术走出殿堂、嵌入城市的毛细血管,它便不再仅是观赏的对象,而逐渐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表示,随着艺术节活动的不断铺开,未来的艺术欣赏不应再是传统的在剧院定时定点“正襟危坐”的形式,而应成为都市生活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
在讲堂上,他分享了自己第一次与“95后”“00后”演员的合作,在网络平台创作武侠舞蹈MV《关山月》的经历。这支被创作者要求“永远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国风舞蹈,打破了黄豆豆对于舞蹈艺术只能存在于现场的固有想象。作品中,男素问的“仙”和李白的“侠”相互碰撞,刚柔并济、风雅并存,让更多人通过互联网感受到国风舞蹈的美。他相信,艺术创作者的执行力和想象力,足以支撑他们突破固有边界,呈现“脑海里的世界”。
这是想象力的突破,也是观众与艺术心理距离的突破。“我们要培养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艺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黄豆豆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的实践呼应。他介绍,广交近年来持续推动交响乐的“破圈”行动:走进广州塔、地铁站、城市公园,甚至录制公共空间的背景音乐,让交响旋律成为城市的“声音底色”。更值得一提的是,广交与地铁合作推出的全国首列“交响乐专列”,乘客可通过扫码沉浸于中外经典音乐之中——通勤之路,由此变成一场流动的审美体验。
这些尝试不仅是艺术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理念转变:艺术不应被高墙所困,而应融入日常、服务日常、美化日常。它提醒我们,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并非培养更多“观众”,而是唤醒每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在这样的理念下,湾区艺术节便不再只是节目的展演,更成为一场辐射广泛的社会美育实践,悄然重塑着市民的文化习惯与城市的气质格局。
艺术讲堂在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谈湾区与时代
从地域名称到文化集散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与文化高地,更是对外传播的窗口。近年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湾区城市通过国际化资源与设施优势,积极引进世界顶级艺术团体、展览和演出活动,国际大团、大师名作频频亮相湾区舞台。
从本届艺术节国际演出可见一斑。首度赴深的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上演两部国宝级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万尼亚舅舅》;马修·伯恩版芭蕾舞剧《天鹅湖》巡演华南唯一一站定于广州;希腊国家歌剧院携经典歌剧《茶花女》首次来华;法国现象级音乐剧《莫里哀》中国首演第一站选择了深圳……湾区是众多国际剧目重要的演出目的地。
田沁鑫分享道,国家话剧院几乎每年都会来广州演出,也见证湾区城市的文艺氛围越来越好。“通过艺术节这样的文化品牌,剧院等重要的城市建设得到发展,湾区文艺生态的骨骼一下子立起来,血液也流淌起来了!”在她看来,艺术生态对于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百姓的幸福感而言十分重要,“是不得了的精神输入”。
她也透露,目前国家大剧院正在创排由广州作协副主席葛亮小说《燕食记》改编的话剧,以此讲述百年粤菜餐饮史。“我们特别为广州高兴,也很愿意来广州!”田沁鑫说。
曾代表广东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的《燕食记》,是葛亮继长篇小说《朱雀》《北鸢》之后,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中国三部曲”系列的收官之作,聚焦大湾区的前世今生,落笔于历史沧桑之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
国家话剧院筹备话剧版《燕食记》创作,正是看中作品体现的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转译能力。这类创作,既是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也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正如每一位与会者所共识的那样:艺术与城市、生活、时代,从来不是彼此割裂的命题。粤港澳三地共享岭南文化根脉、开放基因,又各自拥有着独特的历史经历,如今则共同面对人文湾区建设这一时代命题。
借助文化艺术节等平台,“湾区正在从‘地理名称’跃升为‘文化集散地’‘文化辐射地’,这是质的转变”,罗怀臻表示,这预示着未来湾区文化影响力会越来越大——通过艺术节的平台,不仅湾区本土作品得以展示,国内外优秀创作也不断引入、交流、碰撞。这种双向的文化流动,极大地增强了湾区与时代的呼应和互动。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赵媛媛 黄堃媛 毕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