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关于以改革更好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围绕健全县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县域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以及强化组织保障提出28条改革措施,并逐项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强调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激活要素、激活体制、激活动力,加快推动全省强县、兴业、富民相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相促进,厚植广东现代化建设根基,助力“百千万工程”走稳走实、取得扎实成效。
扩权强县、财政下沉
增强县域发展动能
县域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若干措施》强调健全县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提出深化县镇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导向、健全县域投融资机制、打造高水平县域营商环境等4项具体措施。
深化县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县(市)“点菜”,省、市“上菜”的菜单式赋权方式,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于人口小县小镇,要深化机构改革,推进集约集聚发展。对于特大镇,要推进赋予其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
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导向和健全县域投融资机制方面,提出优化调整共享收入分成比例,强化转移支付激励导向,促进收入下沉,增强地方自主财力。推动财政“补改投”改革扩面提质,用好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政银企债基”联动,支持国企承接更多专项债券项目,壮大县域国企实力。
《若干措施》特别强调打造高水平县域营商环境,提出实施粤东粤西粤北营商环境提升工程,健全政企沟通工作机制,开展专项行动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家权益。
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入县达镇
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县域产业发展既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抓手,也是检验“百千万工程”成效的关键标尺。《若干措施》提到,要健全县域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在县域产业发展方面,要培育特色产业,建立“一县一策”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省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农产品深加工机制,推动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发展。高水平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做好万绿湖世界级“湖泊+”文章。
实施科技成果“入县达镇”行动,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珠三角研发+粤东西北产业化应用”模式。实施“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数产城创”融合发展。
绿色经济方面,提出创新绿色生态化发展模式,引导县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创新开展水权、碳汇、森林覆盖率指标等权益交易。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保障转移人口市民化权益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若干措施》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在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方面,要树立全周期理念,健全县镇村规划设计体系,优化县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健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压茬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试点探索未来社区建设。健全县域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机制,探索联建房、集约式住宅等农民住房保障机制。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若干措施》提出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挂钩。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农民进城落户过程中,要依法维护其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此外,《若干措施》还提出要加强典型镇培育,聚合资源推动一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
改革激发活力、建设美丽乡村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若干措施》提出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在稳粮保供方面,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优化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方面,一是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联动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市场运行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托管、租赁、合营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市场主体开展合作。三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配套制度,探索建立“土地超市”,健全闲置农房流转和盘活利用机制。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乡村治理方面,要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推广智能建造等新模式,完善乡村植绿护绿机制。深化“1+6+N”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统筹建设管护和均衡配置、推动产业协作和平台开放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若干措施》提出要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健全城乡贯通、内外融合的现代快递物流网络。同时,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健全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要高水平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支持由共建双方按比例分享税收,地区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在省级内部考核时“双计入”。健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机制,开展县域“跨境电商带”试点。加快建设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加快推进县域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最后,《若干措施》提出要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改革高效落实机制,坚持主抓到县、由县主抓,健全省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县(市、区)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和“施工队长”,认真抓好改革举措谋划部署和推进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1-2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3年内取得明显成效。鼓励差异化探索创新,支持基层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集成式的改革探索,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加快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改革经验复制推广,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广东改革品牌。
点击查看详情:《关于以改革更好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措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