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在广州主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邀请珠海、江门、阳江、湛江、茂名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体育性格,赛事运行保障、体育产业等情况。
现场,五座城市的活动独具特色:珠海带来专业的骑行设备,引得观众争相体验,江门将上世纪50年代斩获的“全国少年排球锦标赛男子第一名”“全国排球乙级联赛男子第一名”等奖杯搬来现场,来自台山排球运动学校的少年现场展示高超的技艺。阳江的“灵芝风筝”文创产品散发着古雅气息,湛江的电动冲浪板彰显科技赋能体育产业的力量,茂名则展出定向运动所使用的计时卡,让观众切身感受“定向之城”的无穷魅力。

11月8日,参赛选手在港珠澳大桥骑行。
骑行之城·珠海
将“赛事热度”转化为“长效动能”
十五运会珠海赛区承办的粤港澳三地公路自行车赛,是全运会史上首个跨三地举办的赛事。这场比赛利用北斗定位、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出入境“一地验放,三方互认”,探索出粤港澳三地体育赛事新的组织方式,可谓开启了珠海打造滨海“骑行之城”的篇章。
珠海与自行车运动渊源深厚,本次粤港澳三地公路自行车赛,是珠海又一次与自行车运动深情相拥。自2015年起,珠海连续举办了四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近年来,珠海先后举办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金湾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斗门乡村自行车赛、南粤古驿道骑行、海岸海岛骑行等活动,涵盖滨海、生态、人文等主题。
“赛道沿途风光秀美,能够让参赛选手和观众深切体验在珠海骑行的魅力。这里有山海相连的多元挑战,更有海岛碧道的诗情画意。”珠海市副市长、十五运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副主任黄振球介绍,凤凰山、将军山等山体步道与滨海平缓车道无缝衔接,既满足休闲骑行的轻松愉悦,也为专业爱好者提供爬坡越坎的挑战,将大海、沙滩、奇石、山林巧妙串联,让每一次骑行都成为融入山海的体验。“期待珠海能够持续把‘赛事热度’转化为‘长效动能’,让珠海骑行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黄振球透露,珠海将结合自身禀赋和湾区特色,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参与、联动湾区的各类自行车赛事,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影响力的“骑行之城”。“欢迎爱好骑行的朋友们到珠海来,体验在山海间追风骑行的自在与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围绕骑行运动,已培育出不少专业自行车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骑行装备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有的企业专注于中高端自行车制动与变速器系统研发,成长为国家变速器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还有一些企业专注于智能骑行头盔的研发与生产,已获得多项全球和国内专利。
“在打造‘骑行之城’推广骑行运动的同时,也要同步推动骑行产业链在珠海深耕集聚、创新发展。通过‘运动+产业’的双轮驱动,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生态。”黄振球表示。
排球之乡·江门
建设大湾区体育经济新高地
如果说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精神气质,那么江门的“气质密码”,就藏在排球运动的每一次腾空、扣杀与协作中。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也以“排球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从1914年华侨远渡重洋引入排球,这项运动便在江门台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周恩来总理也曾留下“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赞誉。跨越百年,排球早已融入侨乡儿女血脉的文化基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性格,也成为侨乡江门的城市底色。
“在江门,排球不仅仅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舞台’,更是全民共享的‘生活乐趣’。”江门市副市长、十五运会江门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林健生介绍,常住人口约90万的台山市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经常参与排球活动的近3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8%,形成“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的全民热潮。当地还打造群众排球赛事“侨VA”,入选国家级《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今年就有超100支队伍参赛,360场比赛吸引现场游客超70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江门台山先后向各省区市运动队输送542名优秀运动员,培育62名国家级运动健将,本届全运会有22名江门台山籍健儿驰骋排球赛场。台山排球运动学校多次获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江门体育中心自2020年开始也被授予“中国排球协会排球训练基地”,并于今年成功续评。
依托“排球之乡”品牌效应,江门近年来承办2025世界U21男排锦标赛、2024年亚洲U20女排锦标赛、十五运会排球项目(男子成人组、女子20岁以下)等国家级以上排球赛事近20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水平排球对决,也向世界展现了江门承办大型赛事的专业能力。
借十五运会东风,江门正以排球运动为纽带,串联起城市的历史根脉、民生温度与发展动能,展现侨乡发展新风貌。
林健生介绍,江门以赛事为桥梁,打造“跟着赛事游江门”系列活动,十五运会期间发布6条精品旅游线路,联动本地旅行社推出超50个主题产品,同步举办江门茶饮文化周等特色活动,让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动能。
“今后,江门将继续以排球为引领,全力发展体育经济、壮大体育产业,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推动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消费等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经济新高地。”他补充道。
风筝之乡·阳江
让高水平赛事定格全运记忆
阳江,是“中国风筝之乡”和“南鹞风筝”发源地。阳江风筝是一项运用力量技巧与风搏击的运动,它源于冼夫人崇武健体的民风,也承袭了“南海I号”迎风破浪的胆魄,更彰显了阳江“敢为人先、迎风而上”的体育性格。
据悉,风筝制作包含了“扎、糊、绘、放”的四艺精髓,凝聚了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1992年起,阳江连续每年举办国际性、全国性风筝赛事,今年参赛规模再创新高,共有126支队伍、42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外国队伍达53支。
而作为全运会与奥运会双重“新秀”,阳江赛区承办的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决赛吸引了全球目光,赛事设置了男子单人双桨、女子单人双桨和男女混合双人双桨三个项目,共有来自15个省(区、市)的58名运动员参赛。
在风貌提升方面,阳江聚焦赛场沿线及重点区域,打造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带,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工作。全民健身中心、网羽中心等设施拔地而起,对海陵岛地下管网和市政道路进行大范围改造,全方位建设闸坡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令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交通畅顺方面,阳江建成市区通往海陵岛赛区的滨海旅游公路,专门设置了全运会专用车道。
“让一场赛事,升温一座城,激活一片景。”阳江市委常委、副市长,十五运会阳江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孙波介绍,全运会期间及会后,“跟着全运游阳江”消费季活动、2025年丝绸之路电视共同体高峰论坛、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论坛等国家级论坛、“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赛、海陵岛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拉开序幕,模特大赛、非遗展示、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将同步开展。与此同时,多条体育主题旅游线路即将推出,旨在高质量推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
乘着十五运会的东风,阳江将继续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跆拳道、帆船帆板等优势项目。阳江帆船帆板队自建队以来,向国家、省输送了125名运动员;与此同时要打造更多户外运动空间,推动风筝、龙舟等传统项目走进社区、校园,让体育融入生活;并依托海岸赛艇、马拉松、山地越野赛、沙滩足球排球等赛事,推动“体育+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我们期待,运动员的拼搏身影与阳江的滨海风情,共同定格为美好的全运记忆。希望大家继续关注阳江、走进阳江,感受这座国际花园城市的体育热情与文化魅力。”孙波说。
跳水之乡·湛江
以赛事矩阵打造“水上运动之城”
湛江,一座因海而兴,向海而强的城市,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孕育了深厚的水上运动传统。
作为中国最早发展跳水运动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世纪30年代“赤坎游泳棚”的开办,就开启了湛江跳水运动的发展历程。
此后,湛江构建起覆盖城乡、贯穿学龄的跳水训练体系,既传承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又善于发掘苗子、因材施教,形成了“选拔-培养-输送”的完整人才链条,让跳水后备力量不断涌现。其中,劳丽诗、何冲、全红婵三位奥运跳水冠军凭借精湛技艺广受关注,也让“跳水之乡”的美誉走向世界。
湛江市副市长、十五运会湛江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吴国雄介绍,近年来,湛江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户外运动的多维发力为当地构建“水上运动大体系”。
其中,“五岛一湾”滨海水上户外运动目的地入选国家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全市建有各类体育场地超2万个,“水上运动嘉年华”等特色IP持续火爆,持续推进“培训—装备—开发—赛事—商业”全链条发展,已形成“时时在旅游、处处可运动、人人能参与”的体育旅游消费格局。
与此同时,为优化全域水上运动布局,湛江高标准实施《湛江市“五岛一湾”滨海水上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方案》,持续做强跳水青训,联动跳水、潜水、滑水三大王牌项目,升级桨板、帆船、尾波冲浪、海钓四大主力项目,构建“专业竞技引领、大众体验普及、休闲消费升级”的全域水上运动发展格局。
“拥抱蔚蓝”还要“走向深蓝”,好事连台的赛事正在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十五运会期间,湛江赛区承办群众体育项目五人制女子足球比赛和竞技项目武术散打比赛两项重要赛事。秉持“办好一次赛,提升一座城”的理念,湛江精心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发放文旅消费礼包,升级夜间消费集聚区业态,推动赛事流量高效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留量”。
11月20日至12月8日,湛江国际潜水大赛即将拉开帷幕。世界潜水联合会、亚洲潜水联合会将全程指导,印度、韩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选手踊跃参赛。
“我们一方面将积极承办世界索道滑水锦标赛、国际潜水大赛等国际赛事,另一方面将深化多维开放合作格局,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城市群体育发展圈。”吴国雄表示,湛江将继续以“赛事矩阵”推动水上运动、海洋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国际参与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擦亮“水上运动之城”名片。
定向之城·茂名
让定向运动成为“体育强市”的标志性成果
将“定向之城”确立为茂名城市的体育性格,源于承办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定向项目决赛所留给茂名的“全运礼包”。这场赛事不仅让“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化橘红之乡”“中国沉香之乡”的城市名片随着选手的脚步传遍全国,更让茂名实现了“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添彩”的预期目标。
茂名市副市长,十五运会茂名赛区执委会副主任王小慧坦言,茂名已与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无线电测向和定向运动训练基地”。正是这份合作,为茂名打造“定向之城”注入了强劲支撑。
将“定向之城”确立为茂名城市的体育性格,还源于茂名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定向运动的高度契合。茂名山海并茂、背山面海,地貌极为丰富,拥有1300多平方公里山地、180公里海岸线以及丰富的湿地丘陵资源——可以说,茂名整座城市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定向地图。从北部连绵的云开山脉,到中部起伏的田园丘陵,再到南部坡缓水清沙幼的蔚蓝海岸,加之“广东农业第一大市”的深厚底蕴,共同构成了“山、海、城、乡”完备的赛事空间,为定向运动提供了从山地到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的多样化场景。
“这样多元交融的地貌与人文景观,正是开展定向运动的天然赛场,让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将定向运动打造成为茂名最鲜明的体育标识。”王小慧介绍,茂名正在系统推进“定向之城”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立定向运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茂名市定向运动普及和推广实施方案(2025—2030)》,为推广定向运动进行顶层设计。
《茂名市定向运动普及和推广实施方案(2025—2030)》将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2025年为启动年,茂名将每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设立为“茂名定向活动日”,通过市县联动让定向运动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校园、走进景区、走进商圈。“我们正大力推动‘定向运动进校园’,通过开设定向运动兴趣班,组建校园定向运动队、开展校际定向联赛等方式,培育一批定向运动特色学校,培养定向运动的‘未来之星’。”王小慧说。
此外,今年11月17日至22日,国家级的定向运动教练员培训班在茂名开班。到2026年,将建成全市特色定向运动推广网络,培养一支定向运动教练员、裁判员队伍以及定向运动爱好者。到2028年,茂名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并与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合作,建设国家级定向运动训练基地。而到2030年,申办国际级高水平定向赛事,让定向运动成为茂名“体育强市”最亮眼的标志性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 戴雪晴 杨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