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以“六项机制”守牢水利生命线 织牢汛期灾害“防护网”

全省水利系统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达98.2%

2025-09-12 08:04 来源:南方日报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其安全生产贯穿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每一环节的安全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

  为守牢这条“生命线”,广东省水利厅以“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工作机制为抓手,将风险管控前置、隐患治理优先,推动水利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今年以来,全省水利系统通过“六项机制”辨识管控各类危险源127275个,有效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435个,整改率达98.2%。

  “这些重大隐患多发现于工程建设领域,若不及时排查治理,不仅会影响工程质量、拖慢工程进度,更可能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这套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推动风险预控、关口前移,为全省近千宗在建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超4万宗在管水利工程筑起“安全屏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底线。

  专家“把脉” 员工监督

  凝聚安全生产内外合力

  “水库的导流隧洞属V类围岩,支护结构安全步距可能过大。”4月,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帮扶组在广州市某水库建设工程现场指出安全隐患问题。

  发现问题后,专家认真查阅设计图纸,严密核对施工方案与现场安全措施,为提高施工安全系数,提出了保证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后,并做好下台阶开挖支护措施,再开展后续施工等技术性建议,成功化解了风险。

  在建水利工程是水利安全生产的“主战场”。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仍处于高位,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为帮助基层破解“查隐患难、解难题难”的困境,今年以来,省水利厅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为基层水利工程“把脉问诊”,帮企业“疏堵散淤”。

  在河源市某小水电站,专家帮扶组针对基层管理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等问题,结合工程维修检修作业风险,面对面地向电站员工详细讲解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提出定期检验、规范设施设备管理等系列针对性建议,并“手把手”指导其建立完善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为电站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数据显示,省水利厅今年已组织18批次“业务骨干+专家”团队,服务帮扶45宗水利工程、168家单位,累计帮助排查治理风险隐患601个,提出专业意见和指导性对策建议超千条,为工程安全推进“保驾护航”。

  安全生产不仅需要“外部监督”,更需要“内部激励”。省水利厅全面推动水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近一个月,全省在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有两起由员工上报的隐患,及时避免了事故发生:7月29日暴雨期间,某支洞项目部调度员发现洞口可能会发生洪水倒灌险情,迅速安排人员提前使用沙袋及防洪挡板做好挡水措施,避免险情发生;8月7日,某泵站作业人员发现工区内存在打磨模板砂轮机缺少防护罩等2处安全隐患后,及时向项目部与安质部报告处理,避免其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环北广东工程”)等省重大水利工程深入落实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开工以来已通过“安全积分超市”等多种方式,奖励员工累计超22万元。

  科技赋能 实时监测

  打造水利工程安全“智慧防线”

  一个多月里,正如火如荼建设的环北广东工程,其一体化预警体系与智慧监管平台发出两次“预警信号”:6月15日,施工A1标进场道路边坡的GNSS监测系统发出预警。

  7月29日,施工A6标营地对面边坡变形数据超出预警指标。由于监测系统及时预警,加上现场响应迅速,确保了边坡安全稳固,有效消除垮塌风险。

  粤海粤西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西供水”)负责人介绍,环北广东工程打造“监测—分析—响应”一体化预警体系与智慧监管平台,利用集隧洞人员定位SOS呼叫、高边坡GNSS监测、盾构/TBM状态监控等技术于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对隧洞、竖井、边坡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实现水利工程风险监测前瞻化。

  水利建设项目涉及地质、水文、机械等多个专业领域,施工环境复杂、工艺繁琐、作业难度高,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对此,全智能PCCP管安装一体化台车、清淤机器人、管道切割机器人、无人机载雷达及激光测绘等一系列智能作业装备及先进技术广泛在工程建设、水文监测等领域运用,有效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当前,环北广东工程湛江分干线项目正全力推进,却面临不小的建设难题:35.9公里埋管段需穿越40余处高压线路密集区域,以及长达3公里坡度超过6%的陡峻地形。

  由于传统履带式起重设备存在明显短板,省水利厅指导粤西供水统筹组建技术团队,进行多轮技术论证与现场试验,研发出全智能PCCP管安装一体化台车,攻克了满载爬坡、顶推力不足、管道对接稳定性等多个技术难题。

  “在湛江分干线项目中,该一体化台车已成功穿越高压线32处、软基路段23处、空间狭小段21处,安全、标准安装管道长达1285米。”粤西供水相关负责人介绍,台车采用分体模块化结构设计,转向灵活,还集成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柔性对接”,能显著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

  精准预警 科学调度

  织密织牢汛期灾害“防护网”

  2025年入汛以来,广东历经多轮强降雨过程,先后遭受“蝴蝶”“丹娜丝”“韦帕”“杨柳”“塔巴”等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防汛形势严峻。

  水旱灾害防御是水利部门的核心职责,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此,省水利厅坚持“防患于未然”,将汛前严密准备、汛中高效防御、汛后复盘整改贯穿始终,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456”水利预警机制、汛期水利工程巡查等一系列措施高效运转,织密水旱灾害“防护网”。

  超前备战,防患未然。今年元旦一过,广东水利系统就旋即对约4万宗水利工程开展汛前防汛安全大检查。汛期还组织常态化暗访,截至目前累计派出暗访组144组次、504人次,排查515宗水利工程和31个山洪灾害防治点,发现问题2257个,并以“一市一单”形式督促限期整改完成。

  8月5日清晨,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达溪村牛路水河沟突发山洪暴发,顷刻间泥沙俱下,道路被毁,房屋进水,通信一度中断。但在危险来临的数小时前,45名沿河居住的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

  “我们接到预警,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没有一人伤亡。”达溪村支书陈常东回忆。

  及时预警、提前转移,是防灾减灾中尤为关键的一环。5月,省水利厅创新构建“456”水利预警机制,进一步明确“江河洪水预警、山洪灾害预警、水工程泄洪预警和工程险情预警”等4个水利预警类型,畅通公文、短信、电话、“一键通”系统、微信(粤政易)、大喇叭等6种发布渠道,实现预警工作全面覆盖、直达一线、高效闭环。

  水库是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调度水库能用有效拦蓄洪水,打“时间差”为下游防洪争取时间。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入汛至今,全省共调度大中型水库1205座(次),拦蓄洪水60亿立方米,避免249(次)城镇、134万亩耕地受淹,减少人员转移约51.6万人(次),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应急保障体系同步加强。仅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内,省水利厅就启动水利防汛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3次、Ⅲ级应急响应2次、Ⅳ级应急响应6次,提前预置抢险队伍、料物、设备。严格执行水利工程“临灾排查、灾中检查、灾后复查”工作要求,先后派出16个工作组、专家组60余人赴一线指导,全力保障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和全省防汛安全。

  安全生产没有“休止符”。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展望,下一步将紧盯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强安全监管,抓好水利行业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有序推进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与堤防达标加固等治本攻坚任务落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守护全省水利“生命线”。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良科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