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美联储降息,钱该往哪儿放?

2025-09-18 21:36 来源:南方+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终于“动手”: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美联储2025年以来首次降息,也是时隔9个月后再度启动宽松周期。

  看似“按剧本来”,但市场并不平静。降息消息一出,美股三大指数一度跳涨,科技股、周期股领涨,苹果、英伟达等巨头股价应声上扬。但随后市场开始冷静:降息是“药”,但美国经济基本面 “病灶”还在,指数出现回调。

  作为全球资产定价的“锚”,美联储政策转向对股、债、汇、商品等大类资产影响深远。接下来,投资者要面对的问题是:宽松浪潮重启之下,各国降息已在进程当中,未来货币政策将有什么变化?大类资产如何走向?在降息周期中,大众投资者如何调整“篮子里的鸡蛋”?

  “25个基点”的博弈

  背后远不止经济理由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次降息可被视为“风险管理式”的调整,意在为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下行风险预留缓冲空间。

  从措辞来看,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首次加入“就业下行的风险正在上升”“失业率已开始增长”等表述,暗示其对当前经济前景的担忧加重。种种迹象显示,美联储此举意在为潜在风险“预备药方”。

  但这一次的“药方”,并不全是经济考量的结果。

  很明显,这样的降幅并不能让特朗普满意。在特朗普看来,降低借贷成本将推动经济增长,为此他自1月上任以来就持续施压,讽刺鲍威尔是“太迟先生”,表示应把基准利率的目标区间下调至1%,以降低联邦政府借贷成本。

  特朗普安插进理事会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就在会议上投下了唯一反对票,主张降息50个基点。

  面对公众关注的美联储是否丧失独立性的问题,鲍威尔给出了简洁的回答:“就看我们怎么做。”在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强调,美联储坚定致力于维护其独立性。他认为,无需迅速调整利率,“降息50个基点”并未获得广泛支持。

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记者会。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记者会。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但市场明显并不相信这点。“从目前美国数据来看,降息的必要性是模棱两可的。市场不会认可降息是单纯的经济因素。”民生证券宏观资深分析师邵翔认为。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此次降息毫无疑问受到特朗普的压力。鲍威尔维持住了面子,但也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邵翔分析,从鲍威尔的讲话来看,有坚守的独立性,但25个基点的降息是在经济和政治之间做妥协的尝试。

  而如果美联储独立性受损,问题就不止是一次降息的事了——未来货币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将急剧放大。

  美元信用承压

  全球货币秩序或迎重构

  事实上,本轮降息背后更深层次的变量,是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压力。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攀升至37万亿美元,每年仅债务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加上特朗普前段时间通过的‘大美丽法案’,未来1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将额外增加2万亿美元。”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随着美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政策受到财政捆绑的风险愈发明显,“美联储一旦过度货币化赤字,美元信用可能被大幅削弱,甚至走向‘纸币化’的风险。”

  “降息将引发美债利率下行,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动摇,部分国家和投资者将加速‘去美元化’。”东吴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芦哲指出,美元指数已呈现走弱趋势。

  东方证券期货宏观策略首席分析师元涛也提醒,市场当前低估了美联储政治化的深度,“尤其是2026年鲍威尔任期结束后,整体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元的中长期弱势将更明显。”

  点阵图显示,美联储今年预计还将再降息50个基点,未来两年每年预计降息25个基点。董希淼认为,这意味着美联储或将长期维持实际利率在低位,为全球流动性宽松打开更大空间。

  新一轮降息潮

  已经扑面而来

  本次降息不仅是美联储自身政策的转折点,更是全球货币政策周期的“引爆点”。

  从时间上看,已有多个国家率先启动宽松:新西兰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澳洲联储、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等均已降息。就在本周,加拿大央行下调利率25个基点,印尼央行更是意外一次性下调50个基点。本次美联储决议后,中国香港金管局也同步下调利率至4.50%。

  “这将为全球资本流动打开新的空间窗口。”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指出,短期内,新兴市场将承接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但这并非纯利好。一旦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压力突然收紧政策,资本外流的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美联储降息释放出的“外部限制松动信号”,意味着更大的自主操作空间。

  “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趋缓,人民银行拥有更多降息或降准的操作空间。”杨德龙表示,尽管中国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仍有通过LPR、MLF调降或降准释放流动性的可能。“整体环境正在转向对我国相对有利。”

  重估“篮子里的鸡蛋”

  资产配置逻辑正在切换

  历史经验显示,宽松周期启动,必然伴随资产价格结构调整。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后,美债是确定性最高的受益者——在过去几轮降息周期中,美债在随后的6个月中胜率接近100%。

  黄金作为典型的美元“对手盘”,也将受益于美元指数下行的趋势。中信建投预计,若年内美联储降息三次,金价有望冲击3800美元/盎司。

  “降息落地虽在预期之中,但长期支撑逻辑没有变化。黄金在资产组合中的价值仍在提升。”董希淼表示。

  股市方面,美股估值中枢有望上移,A股、港股也可能迎来利好。尤其是A股中的科技创新板块、核心消费板块以及医药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方向,或将在新一轮行情中占据主线。

  “我国存款利率已降至1%以下,居民储蓄有望向权益资产进一步转移。”杨德龙认为,“如果股市走出持续行情,带动居民资产升值,将在反哺消费、缓解产能过剩上起到关键作用。”

  港股方面,董希淼指出,其对国际流动性更为敏感,短期内有望先行表现。债市方面,降息将提升机构配置债券的动力,有利于市场中长期表现。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因应变化也成为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董希淼建议,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将20%左右资产配置在银行存款上,其余可分散布局在货币基金、结构性存款上,以及定投债券基金、黄金等产品,利用长期策略对冲市场波动。而对风险承受力较强的群体,则可适度增加权益类资产或指数基金定投比重。

  “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银行存款里。”董希淼提醒,低利率时代或将持续数年,投资者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并主动进行资产组合的调整。

  美联储的这次降息,或许是新一轮资产逻辑“洗牌”的起点。一场25个基点的降息,背后却牵动了全球资本的信心、结构与方向。对投资者而言,关键不在于这一刀“剪息”多深,而在于如何洞察拐点、提前布局。

  撰文:话题研究员 黎华联 陈颖

编辑:李卓凡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