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从不被看好到全网刷屏,《日掛中天》如何“折桂”威尼斯?

2025-09-22 15:41 来源:南方+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个令中国电影人和许多网友惊喜、振奋的消息传来——

  中国女演员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夺得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项,成为有史以来第三位夺得该奖项的华语女演员,也是第六位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封后”的华语女演员。

  与此同时,《日掛中天》这部还未在国内公映的电影也开始全网刷屏,对剧情、主创阵容和取景地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那会儿觉得这一次真的是干了一件大事儿,作为一个学电影的人,我感到挺开心和幸福的。”回想起威尼斯电影节闭幕那一夜,当“辛芷蕾”和“《日掛中天》”这两个名字在颁奖礼现场响起,总制片人马双仍难掩激动。

  这部在广东全程取景拍摄,从片名到剧情再到场景都粤味十足的文艺片,如何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获得国际影坛的认可?近日,马双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的独家专访,细细回顾了这趟难忘的威尼斯之旅。

辛芷蕾获奖后,《日掛中天》主创们温暖合影。右一为总制片人马双。

辛芷蕾获奖后,《日掛中天》主创们温暖合影。右一为总制片人马双。

  历经47版剪辑的《日掛中天》:

  写尽“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

  粤剧名篇《紫钗记》讲述了一段才子佳人一见倾心,历经变故,最终又破镜重圆的经典爱情故事。

  而《日掛中天》的片名,正出自《紫钗记》中的经典唱词。这句唱词比喻男女在历经磨难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但正如“破镜重圆”后镜面上仍清晰可见的裂痕,缺憾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淡,却不可能彻底消失。

  “阔别多年的情侣重新遇见了,当他们翻开陈年往事,一边试图理清过往那些怨恨,一边又要面对当下的情感危机……这些爱恨情仇到底该何去何从?”马双介绍,《日掛中天》聚焦的亦是一对昔日爱人——美云和葆树的重逢。

  影片的第一编剧韩念锦是导演蔡尚君的妻子,在两人共同完成的这个剧本中,写尽了人生八苦中的其中三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于一处,让整个故事愈发真实,又为观众留下可以延伸思考的空间。在创作者看来,人的情感本来就是复杂的,没有非黑即白,也难以论清是非对错。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有现场观众在社交平台上以个人理解概述了《日掛中天》的剧情。单看寥寥数语,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质疑:“怎么尽是些爱恨纠缠?”

  诚然,电影是一种以影像表达为主的视听艺术,剧情只是作品的基础。“光看剧情梗概是绝对感受不出来其中奥义的,因为《日掛中天》不是一个靠事件驱动的故事,而是靠人物内心状态变化来驱动的。整个故事看似发生在短短一个月间,但背后积累的矛盾,呈现的人物困境,都是延绵不绝于漫长的情感周期的。”在马双看来,本片是一个很“古典”的故事,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丰富的解读,“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看你从哪个维度去解读它。观众自身的情感浓度,会赋予这部影片不同层级的感受。如果看完片,你会感受到它蕴含其中的情感张力,有一种‘命运使然’的意味在里面。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马双,以及辛芷蕾、张颂文、冯绍峰等一众领衔主演。“蔡导来找我合作的时候,这个本子就已经挺成熟了。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看了两遍剧本,我就决定要合作。”马双说,“包括三位演员,我觉得无论是他们的阅历,还是情感的细腻程度,都能支撑他们去诠释这个故事里的能量。把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和幕后主创集结起来,也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的千钧之力。”

  马双告诉南方+记者,这个故事总共剪辑了47版,才最终成为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模样。而她也首度披露了剪辑过程中的取舍难题。

  47版都在调什么?

  “全是细节。”

  某一段剧情里,人物的呈现会不会往回收一点更好?音乐的运用要如何保证精准且不泛滥?一切关于细节的精益求精的把控,让《日掛中天》得以保留最真实、克制的一面。

  “当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的故事在追求短视频式的快节奏、强情绪时,蔡尚君导演反而选择退后——他让位给了演员和角色的情感,用极简化的文本理念,去还原情感的复杂性。当你作为一个观察者去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会发现它极美。它具备特别真实的表现力,进而形成结尾处的力量感。我认为这种创作在当下是非常珍贵且稀缺的。”

  即使已经在机房里看过几十遍,马双依然和其他第一次看到成片的主创和观众一样,在首映礼现场深受触动,潸然泪下。

  “我们整个团队一共是33个人,大家看完都很感动,眼睛都红着。我还记得(冯)绍峰当时就坐我隔壁,正在抹眼泪,我也哭得不行了。当时还有镜头,你知道他要对着你拍,也觉得自己的形象可能有点狼狈,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大家都深陷在整个故事的情绪里。”

《日掛中天》威尼斯全球首映结束后,主创们在影厅内感动相拥。

《日掛中天》威尼斯全球首映结束后,主创们在影厅内感动相拥。

  辛芷蕾“封后”背后:

  为角色和表演“榨干”情感

  “沃尔皮杯(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辛芷蕾,凭借其宽广的戏剧张力和对美云痛苦与悔恨具象化的呈现,再度令人印象深刻。”

  “辛芷蕾的表演精准而强烈,令人叹为观止。她将克制与情感的爆发完美平衡,以鲜有当代演员能及的方式掌控着大银幕。”

  众多国际影评人对《日掛中天》的评价中,关于辛芷蕾表演的好评非常多。她饰演的“美云”是《日掛中天》的灵魂,尽管不美丽、不迷人,却纠结、复杂也坚韧。而辛芷蕾极具戏剧张力的表演,稳稳地撑起了这个角色。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里唯一一位中国籍评委赵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关于最佳女演员奖的讨论起初集中在几个人选当中,评委们各有坚持。赵涛向大家解释了《日掛中天》所揭示的道德困境,从角色完整性以及表演完成度等多方面考量,辛芷蕾在片中的表现极为突出。最终,评委们全票通过,这一结果代表着大家对辛芷蕾表演的一致高度肯定。

赵涛为辛芷蕾颁发象征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沃尔皮杯”。

赵涛为辛芷蕾颁发象征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沃尔皮杯”。

  颁奖礼当晚,包括在内场的导演蔡尚君、编剧韩念锦、总制片人马双、主演辛芷蕾、张颂文、冯绍峰等6位主创,以及在场外看直播的一众工作人员,大家听见辛芷蕾获奖的那一刻,都激动地哭着拥抱在一起。

  “这是我参加过最难忘的颁奖典礼。”马双感慨道,“之前《误杀》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入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时候,虽然也挺激动,但都不及这一次。”

  而作为一个亲眼见证辛芷蕾在《日掛中天》的拍摄期间如何“燃烧”自己的人,马双觉得,这个奖的确是实至名归。

  接触到《日掛中天》这个项目时,辛芷蕾正因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而热度飙升,但她并没有因为这是一个小成本的文艺片就忽略故事本身的光彩。

  “蕾蕾经常说她是一个很喜欢问为什么的人,但看了剧本之后,她觉得很清晰,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当时她刚演完《繁花》,热度很高,但还是被故事本身打动了。但凡有一点成熟阅历的人,应该都会被这个故事触动。”

  开拍之后,辛芷蕾对角色和表演的极致追求,更加触动了马双,以及剧组的全体同仁。

  “芷蕾在这部影片里的表演,还有那种爆发力,是属于要‘榨干’心理上所有情感的。她要调动她所有的感受力去充分理解这个人物,情感上的透支也是非常巨大的。”

  马双回忆起辛芷蕾快杀青的时候,整个人几乎已经是虚脱的状态。“我看到都已经觉得她非常辛苦了,在那种情况下她还会去跟导演聊戏。导演觉得她太累了,说要不就拍到这?但她说能不能再拍一天,‘我觉得可以更好’。”

  那是辛芷蕾在《日掛中天》里的最后一场戏,连导演蔡尚君都觉得有些疲惫,但那场戏又非常重要。

  在蔡尚君觉得这场戏的效果已经“差不多了”时,辛芷蕾主动问他:

  “导演,你是就要‘差不多’吗?”

  相比纯粹听导演的,辛芷蕾总会主动要求做得更好。在马双看来,这种相互配合的共创状态,最终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火花。

  “芷蕾说她看自己的作品很少哭,但她第一次看成片的时候,她觉得太感动了。”

  在威尼斯看完首映后,辛芷蕾也哭了。那时的眼泪不仅是因故事本身,更是因为亲眼看见作为演员的自己,又冲破了一道难关。

  取景为何选广东?

  城市质感有助于塑造人物内心冲突

  “拍摄电影《日掛中天》那段时间,广东的天气总是闷闷的,潮潮的。你经常拍着拍着头发和衣服都被汗湿了,每场戏都用尽了自己的全部力气。”

  辛芷蕾获奖后,工作室深情的文案里,一开头便提到了广东的天气。

  广东,对《日掛中天》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部助力辛芷蕾“登顶”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项的影片,不仅在广东备案立项,更全程在广东取景拍摄,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城市,是一部地道的粤产电影作品。

  为何会选在广东取景?马双在采访中透露了原因。

  “广东最初其实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取景地选择。原来我也在广东拍过戏,一个是这里的城市质感非常特别,它层次很分明,既有高楼大厦,有很现代化的建筑,也有一些属于普通人的,非常市井的烟火气,我觉得对塑造人物的内心冲突是有很大帮助的。”

  记者了解到,剧组在广州拍摄期间,曾在五羊邨、东山口、十三行、淘金、晓港等地取景。其中,五羊邨毗邻珠江新城CBD,却具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东山口则遍布小洋楼,充满文艺氛围;十三行历史氛围浓厚,曾见证广州繁忙的国际贸易;淘金融合了国际化与市井生活;晓港同样也是感受老广慢生活的好去处。

  韶关则是主演张颂文的家乡,他力邀剧组回乡取景。将近10天的拍摄时间里,镜头记录下了韶关的多处地标,如韶关东站、百年东街、风采楼、小岛片区老街街景(青石街、武镇街)等,还有粤北人民医院、田家炳中学公交站及乳源云门山等韶关人民熟悉之地。

  而令马双印象深刻的还有东莞的石龙客运站。“这个汽车站在全片的最后一个场景,其实不是特别好找的。但你真的到那之后,会觉得它天然地契合人物的内心状态,虽然它很普通。整个环境会帮助演员和观众沉浸到那个情境当中,去体会人物的感受。”

  电影人薪火相传:

  “要为中国电影做点事情”

  从威尼斯回来后,马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我们大概9月25号会在平遥国际电影展做《日掛中天》的中国首映,也很期待国内观众的观影感受。”

  这部从威尼斯载誉归来的影片,还将参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等国际A类电影节的角逐。但有了威尼斯之旅的经验,马双如今的心境已经平和了许多。

  “《日掛中天》这个项目做得特别艰难,可能99%的时间都是不被市场看好的,后面才开始有了好消息。我觉得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去之前我们也对演员们的表现比较有信心,但真的能拿到这个奖,还是挺惊喜和意外的。在威尼斯首映那天,我的感受是最强烈的——整个广场上都在播放我们电影的音乐,虽然音乐很悲伤,但在影迷们的欢呼声中,我忽然真切地感知到,这次真的是带着作品走出了国门。”

  那一刻,千头万绪涌上了马双的心头。从一名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到一名成熟的制片人,她扎根影视行业已有近20年的时间。

  “我还记得2007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中国电影的年度票房是33亿元,到2019年已经涨到640亿元。那年我做了《误杀》,是我第一部票房破十亿的电影。”

  马双自认为在制片人里已经算发展得相对顺利的人,从商业片到文艺片,如今年过四十的她,依然想为中国电影做些什么。

  “我们是伴随着中国电影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个行业从30多亿元票房到640亿,再到现在,其实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我觉得中国电影太需要被看见了。”

  在马双踏上创业之路后不久,她便遇到了蔡尚君导演和《日掛中天》,双方一拍即合。

  “导演选择我们,应该也是因为我们能看见他,并且懂他吧。”马双笑着说,“还有我们的美术指导翟韬老师,也是《小小的我》和《七月与安生》的美术指导。这个项目前期因为很困难,翟老师一分钱没拿,自费去广东勘景。帮《志愿军》三部曲和《涉过愤怒的海》做配乐的郭思达老师,也给我们的片子贡献了非常精准的音乐表达。大家都深知,文艺片不靠情怀支撑是做不成的。”

《日掛中天》幕后主创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合影。

《日掛中天》幕后主创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合影。

  在这次颁奖礼后的晚宴上,翟韬既兴奋又感慨地对马双说:“马双,非常值得,这一天我等了10年!”

  2011年,蔡尚君凭借《人山人海》获得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那部影片的美术指导正是翟韬,编剧之一顾峥,则恰好是马双大学时的班主任。

  “感觉有一种传承的力量在里面,会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虽然我已经四十出头了,但以前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要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承担起一些责任,要为中国电影做点事情。”

  当然,电影人不可能每天都带着这般“宏愿”去做每一件事,回归到创作本身,不断磨砺,才能成就真正的好作品,配得上鲜花和掌声。

  决定创业后,马双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薄荷糖影业”,这个名字源于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的经典影片《薄荷糖》。

  “我本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李沧东的电影美学。”

  如今,她依然保持着对电影的纯粹热爱,也多了责任和使命感,期望能以专业、有前瞻性的制片人视角,持续生产对得起观众也有时代洞察力的优质类型片,为中国电影行业贡献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图片:受访者供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卓凡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