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颗宝石原石产出的小镇,却张罗办起了国际珠宝展。别以为这是异想天开,在汕尾国际珠宝展现场,记者看到连缅甸、阿富汗这些宝石“原产地”的珠宝商们,都不远万里“打飞的”到这来“反向代购”。
让小镇搭上“国际”,背后有数据支撑带来的底气:一个人口不足八万人的可塘镇,水晶类产品加工量竟占全球70%以上。
不是“原产地”却是妥妥的“产业高地”。这样颇具“反差感”的小镇在广东还真不少:除了汕尾可塘,肇庆四会和揭阳同样以珠宝玉器闻名。没有铁矿的云浮新兴县,产出的不锈钢厨具畅销海外;并不产棉纺的汕头谷饶,连续多年成功办起“国际时装秀”。不少原材料在外地名不见经传,在广东的小镇里,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土特产”。

成功主打起“反差经济”并非偶然和奇迹。道理或许就藏在肇庆四会发展玉石经济那句口号里:“他山之石,四会成器”。善于整合资源才是关键原因。
小镇们看似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背后却隐藏着广东今天发展县镇经济的大逻辑,要实现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现代化,不只是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不是简单复制的“拿来主义”。在打破“资源决定论”的同时,小镇们重新审视市场发展需要,一边集成一边创新,用深耕“垂类”,打造与众不同的亮点。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灯火通明的电商基地,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彻底改变了产业发展格局,也锻造出了新的增长极。
从紧赶慢赶追潮流,到引领潮流,即便是在资源并不占优的县镇,因为能快速触达市场,也能风生水起。当可塘人把交易市场建在自己家门口,下订单前也可以先听听全球潮流的“声音”。
于是这样一个个藏在粤东西北的小镇,也有了在世界舞台中心闪闪发光的机会。
(总台记者 孙冰 戴威 汕尾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