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对推动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研究部署,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还特别提到“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
在粤港澳大湾区约623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海洋经济正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其中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也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发展着海洋经济:珠海金湾的海上风电场、广州南沙的半潜船“祥安口”、中山智造的“伶仃牧场2号”……
作为中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依海用海、向海图强,以科技创新激活海洋经济。这里没有孤立的浪花,只有产业、科技、生态交织的壮阔浪潮。跟随镜头,让我们一起感受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海洋经济的澎湃动力。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图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海洋科考是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保障的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考方面成就斐然。2024年11月17日,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专门在海洋深处进行科学钻探和研究,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吨33000,长度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15000海里,可以连续不断地在海上工作120天,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具备11000米超深水钻探能力的钻探船。
海上风电场:“大风车”转出清洁动能
图为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产业聚集带和能源、电力消费负荷中心,海上风电则是一种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的绿色清洁能源,风力发电蕴藏量大,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建设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场址水深范围12至21米,装机容量30万千瓦,布置55台单机容量为5.5兆瓦的风电机组,同步配套建设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一座陆上控制中心。
“伶仃牧场2号”:智能网箱打造“海上粮仓”
图为“伶仃牧场2号”即将通过深中通道中山大桥的场景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牧场的出现促进大湾区海洋渔业从“猎捕”发展为“农牧”,为大湾区打造“海上粮仓”提供可能。中山制造的首个海洋牧场网箱——“伶仃牧场2号”2025年1月3日被平稳地拖出码头,在中山海事部门的护航下顺利通过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前往珠江口隘洲岛水域。“伶仃牧场2号”将在隘洲岛附近水域用于养殖鮸鱼、章红鱼、黄鳍金枪鱼、金鲳鱼。
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守护供气安全
图为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首船LNG到港接卸
在广州南沙的珠江入海口,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屹立其上,这是落实国家天然气保障要求的重大民生项目。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现有2座罐容16万立方米的LNG储罐,投入使用后LNG年周转量可达100万吨以上,可将广州市天然气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至10天以上。该站自2023年8月投运至今年5月,已经顺利接卸11艘次LNG船舶,总量达67.65万吨,确保了区域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了广州LNG调峰站和香港、惠州、潮州LNG接收站投产。
“祥安口”半潜船:南沙智造彰显硬核实力
图为“祥安口”号
船舶海工承载着经略海洋的梦想,一座秦代造船遗址上世纪70年代在广州被发现,证明南粤大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很高水平的造船技术和生产能力。如今,一艘艘重型船舶行驶在粤港澳大湾区水域。2021年6月18日,5万吨半潜船“祥安口”号在广州南沙交付。该船是国内建造的首艘安装了船舶智能系统的特种半潜船,自动化程度高,主要用于运输无法分割吊装的超大型设备,如海洋工程平台、丧失动力的舰船等,有助于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双向奔赴”。
“白鹤滩”号:国产首制风电安装平台逐浪深蓝
图为国内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试航
经略海洋,装备当先。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初步形成珠三角经济区临海工业集群。2022年9月28日,由中国三峡集团投资建造的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投运。该船具备10兆瓦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安装能力,能够满足深远海一体化海上风电施工作业需求。“白鹤滩”号主要作业于广东、福建海域,在深远海进行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与安装,不断为我国后续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深远海风电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南鲲”号:兆瓦级漂浮式远海“充电宝”
图为“南鲲”波浪能发电平台出港实验
波浪能作为一种蕴含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为远海岛礁提供清洁电力供应,还可支撑海洋观测、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海上制氢、深海养殖等应用发展,已成为一种亟待开发的新能源。2023年6月14日,我国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在珠海投入试运行,标志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该发电平台能将深远海域的波浪能转化为绿色电能,在满负荷的条件下每天可产生2.4万度电,大约能够为3500户家庭提供绿色电源,相当于为远海岛礁增加一个大型的“海上充电宝”。
“蓝鲸2号”:助力可燃冰勘探突破
图为“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
天然气水合物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可燃冰”,它广泛分布在大陆、岛屿的斜坡地带、海洋深水环境等地区,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可燃冰”储量惊人。广州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的先行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成功实施了我国海域首次和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而在第二次试采中,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成为主力。
“海基二号”:联袂“海葵一号”开创深水油气开发新模式
图为“海基二号”导管架顺利抵达作业海域
深水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近年来约三分之二的海洋油气新发现集中在深水区。2024年3月12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建造完工。“海基二号”平台是一座集钻井、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深水钻采平台,总高度达428米,接近于广州塔的塔身高度。2024年6月10日,“海葵一号”在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完成海上安装。“海基二号”平台负责将原油从海底开采出来,而“海葵一号”集生产、储油、卸油为一体,同时为“海基二号” 提供电力支持。这种“强强联合”的开发模式能够大幅提高采收率,将油田生产寿命延长近30年,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选择。
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电解海水“氢”装上阵
图为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相较于传统电解水制氢气方式,海水制氢资源丰富、前景广阔。2025年,随着纯度达到99.999%的氢气从纯化装置中产出,由中国海油研制的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珠海试运行成功。通过技术攻关,该装置大幅度降低了对原料水质的要求,海水无需经过淡化即可进入电解系统,满足稳定电解海水的需求,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海上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新模式。
统筹:何静文 门丽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黎妙娟 冯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