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展示1945-2025两座年号台。(图/视觉中国)
战火的硝烟远去,当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遗产。然而,在英美国家的教科书中,常常强调西线战事的重要意义,东方战场的作用则被低估。
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陆伯彬认为,无论是抗德还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两条战线的胜利,是同时反对法西斯的胜利。两条战线是盟友,所以中国所起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磨灭。
在美国社交论坛“红迪”(reddit)上,“今日新知”话题区有一条热帖,迄今有3109次点赞,658条评论。
“我今天才知道,中国在二战中对打败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伤亡超过800万。”帖文写道。
评论区众说纷纭,大量回复叠起了高楼。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人予以纠正,“死亡人数远超于此……大多数西方人对日本当时造成的破坏一无所知。”
“如果问当前美国学龄儿童,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他们都会自信地回答,二战开始于1941年12月7日。因为日军袭击了正在夏威夷珍珠港休整的美国海军舰队。”美国退役陆军军官、国际军事史委员会主席哈罗德·拉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很多美国人对中国本土战场,以及中国在印缅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出的贡献知之甚少。”
2025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广岛核爆80周年纪念日时说,“美国与日本结束了太平洋地区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引发国际社会抗议。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讽刺美方对日本法西斯罪行“得了健忘症”,谴责美国粉饰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罪行,“这是对历史正义的严重亵渎,更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区牵制日军50%以上的海外兵力,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哈罗德·拉夫认为,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分为两条战线。如果没有中国军队英勇地与日军交战,日本会派出更多军力进入太平洋岛屿。“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今世界军事史里,这一作用被严重低估。”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9日,日本硫磺岛,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埃里克·史密斯在仪式上献花致敬。(图/视觉中国)
1
双重标准
2025年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出席了一场由日美联合举办的纪念活动,以纪念硫磺岛战役80周年。赫格塞思在发言中称赞时任日军司令栗林忠道,“以坚忍、决心和勇气领导着他的士兵和水手”,引发轩然大波。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具象征意义的战役之一。长达36天的夺岛战役中,美军付出了超2.5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才攻占全岛,伤亡人数首次超过日军。正是此次战役的重大伤亡,促使美国下决心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一场如此悲壮的攻坚战里,日本法西斯处心积虑负隅顽抗,却被美国国防部长誉为“英勇无畏”。韩国延世大学汉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凯撰文质疑,美国官员极少赞扬纳粹德国的军事努力,为什么同样作为二战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日本,却成了例外?
他认为,赫格塞思的发言,凸显了日本作为美国东亚地缘政治核心盟友的战略重要性,而美日之间的战争历史则基本被淡忘。这种或许是“精心设计”的差异,体现了明显的“双重标准”。
拉纳·米特(Rana Mitter)是英国牛津大学现代中国史学者。他在2014年出版的《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写到,许多西方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书中写到,有人将中国视为次要战场:这种评价认为,中国的作用微不足道,其政府是一个反复无常且腐败的盟友,对击败日本贡献甚微。依照这种观点,“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只是一条历史岔路,不值得各大国进行全面考察”。
中缅印战区(China Burma India theater)是美国对二战期间中国、缅甸、印度等部署战区的统称,常被称为“二战被遗忘的战场”。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如是写道:“就人力、资源投入和媒体报道而言,中缅印战区不如欧洲和太平洋战区。”
哈罗德·拉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二战中美军重点主要是太平洋战场,这也是麦克阿瑟将军当时的主要目标。美军的目的是迫使日本投降。但是,大家很少谈到中国在印缅战场等作出的贡献,这一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和尊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2025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80年来,西方学术界和舆论界存在错误的“二战史观”,比如长期将中国描绘成“轴心国的受害者”或“依靠盟军救援的弱国”,又如将二战起点单纯限定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忽视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史实等等。
在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看来,这些史观叙事是“精心构造的政治工具,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忆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2
二战起点
如果回顾那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起点,不同地区的人的脑海里,或许闪过不一样的回答。
在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随着东北全境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痛苦,日军侵华序幕就此拉开。
在欧洲,很多史学家把二战起点划在1939年9月1日,当日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两日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在美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1941年12月7日,当日日本对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发动了突然袭击。
逐渐推迟的时间节点,刻下了清晰的时间坐标,记录着这场可怕的战争,如何从局部地区,蔓延至整个世界。而中国无疑站在这条时间线的起点。
在哈罗德·拉夫看来,二战中的东方战场分为三个阶段。
“1931年日本军队进攻沈阳。当时那里的中国军队规模不大,但都进行了坚决抵抗,连日本人也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意志感到惊讶。”他表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抗日军事行动规模更大,中国军队和民众都做出了重大牺牲。
1941年12月,日军袭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部队。四天后,德国向美国宣战。之后,在中缅印战区对美国变得重要。
“当时太平洋战区实际上有两条战线,一个是中国、缅甸、印度。其次是太平洋群岛战区。从新几内亚到所罗门群岛的许多岛屿,一路向北延伸至日本。”哈罗德·拉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抵抗日军的作战,转移了许多与美国、英国和其他盟国的作战压力,保障了盟军太平洋“跳岛战术”的成功。
“如果没有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日军本可以向这些岛屿派出更强大的军队。这是中国对二战胜利作出的关键贡献之一。”哈罗德·拉夫说。
在近日北京举行的学术论坛上,二战史研究权威、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教授谈起一件往事。
他在查阅日文资料时,发现了一份写于1941年的文件。其中记录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的疑惑——“为什么他们军队素质这么低,装备这么差,居然能跟精锐日军抗争四年之久。”
从1931年到1941年,中国军民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可谓“孤军奋战”。即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也是对抗日本陆军的主力。
胡德坤披露了一个军力对比数据,“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主力大约有50个师团。其中,中国战场34个,太平洋战场10个。中国军队坚持了长时间的大规模作战,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和压力。”
每一次重温抗战史料,胡德坤都不由感慨,那场胜利有多么不易。
“抗战时的中国是弱国,武器装备差,现代化程度低,跟日本相差甚远。但是,中国挺过来了。中国是用血肉之躯,用广大军民的牺牲换取了这场战争胜利,非常了不起。”胡德坤说。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黄载浩注意到一个历史细节。
二战结束后,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身历史的纪念日,其中措辞不尽相同。“有的称之为光复,有的称独立,而中国称之为胜利。这是国际社会不能否认的,这一个公正的评价。”黄载皓直言,二战里的东方战场,中国对日作战牺牲最大,坚持最久。很难想象中国如果没有取得胜利,东方战场会呈现怎样的景象。
3
合作
抗日战争期间,很多西方民间人士亲自来到中国,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传递这场艰苦的抗战。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就是其中之一。
1938年,奥登以战地记者身份到访中国。他是1930年代英国左翼青年作家领袖、著名诗人。在中国,他游历了多个战火里的城市,写下了著名的《来自中国的十四行诗》,记录下日军的暴行和抗战里的中国军民。
“多少世纪他们恐惧地望着北方的隘口/但如今必须转身并聚拢得像一只拳头”
“一些地方/那儿的生活如今十分不幸:/南京,达豪集中营”
“被将军和虱子抛弃/在棉被下闭上眼睛、消失/战役被载入史册/他却不会被提及”
这组英文诗歌,也成为奥登最负盛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
除了奥登之外,荷兰电影制片人尤里斯·伊文思制作了《四万万人民》纪录片,记录下台儿庄战役、西安抗日游行等珍贵场面。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也曾于1941年3月,亲自在战区前线采访士兵,还与国共两党高层人物举行会晤。他的见闻与观察,后续在纽约《午报》上刊发。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5年9月统计数据显示,抗战期间,《纽约时报》刊发了六千余篇与中国抗战相关的报道,占同期涉华报道总量的1/3,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半年,报道量高达1381篇。其中,《纽约时报》1938年1月16日的一篇刊文里,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
有人认为,中国与美西方远隔大陆大洋,还有艰涩的中文这一语言障碍,西方对中国战时经历知之甚少。实际上,抗日战争是当时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战争之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当时,缅甸、印度等都已沦为英国殖民地,派驻的英军防务力量极其有限。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国,应驻缅英军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同时保卫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物资补给“大动脉”。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作战,直到1945年3月远征军打通滇缅公路,随后撤回国内。在二战东方战场,中国赴缅远征军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
史料显示,中国远征军在系列战役中歼灭日军4.9万余人,而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戴安澜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也是中国远征军殉国的最高级别将领。他生前写给家人的信里如是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在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之后他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在缺医少药的缅甸丛林中辗转支撑了八天,最终于5月26日不幸因伤重以身殉国,年仅38岁,当时他的殉难地,离祖国边境已只有几十公里。
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同年10月,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一枚懋绩勋章(Legion of Merit),成为二战里首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2025年9月3日,抗战老兵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图/视觉中国)
4
不能遗忘
战火的硝烟远去,当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遗产。然而,在英美国家的教科书中,常常强调西线战事的重要意义,东方战场的作用则被低估。
印度退役海军中将谢卡尔·辛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的东方国家大多为殖民地,处于附属地位和盟军一起战斗。以印度为例,尽管当时整个武装部队里90%是印度人,只有10%是英国人,但是他们仍称之为“英国的胜利”,因为印度当时在英国统治下。在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主要是中国人在坚持抗战。
“他们想保持一种优越感,没有人愿意告诉下一代:看,这场胜利实际上属于中国或印度,没人愿意说这个。”谢卡尔·辛哈说。
《被遗忘的盟友》一书反思,二战留下的遗产显而易见:美国将自己视为全球警察,英国试图在后帝国主义时代扮演一个不甘心的欧洲国家,日本则自认为是生活在原子弹阴影下的和平国家。然而,第一个遭受轴心国侵略的中国,“在1945年之后的几十年里扮演的角色却一直模糊不清”。
“为什么中国的抗战历史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拉纳·米特在《遗忘的盟友》一书中指出,1945年至1950年间,日本和中国在西方国家心中位置互换:前者从战时的敌人,变成了冷战的筹码;后者从抗日盟友,变成了危险且未知的共产主义巨人,“各方都根据对冷战的既定认知,对战争的解读进行了调整。”
哈罗德·拉夫也表示,二战结束时,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方世界不愿意承认中国对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对于盟友的支持和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贡献被忽视了,被弱化了。”哈罗德·拉夫还指出,中文确实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很多美国人不说中文,也很难拿到源头的资料,这是“中国抗战故事很少被讲述”的另一个原因。
“当西方强国用英语或者欧洲语言书写历史时,他们就控制了二战的叙述史。”哈罗德·拉夫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西方学者了解研究中国抗日战场,有一些西方汉学家或者史学家正视中国抗战贡献。
“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雄抵抗,美国不可能在太平洋战场打败日本,如果没有苏联对德军的顽强抵抗,美国不可能实现诺曼底登陆。”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陆伯彬认为,无论是抗德还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两条战线的胜利,是同时反对法西斯的胜利。两条战线是盟友,所以中国所起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磨灭。
而当今世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正遭遇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哈罗德·拉夫提出,在局势演变成大规模战争之前,完全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化解或降低其影响。
“目前世界各地有很多军事行动,我们要非常谨慎,确保其中任何一项都不会引发像二战那样的全球性战火。”他说。
文|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