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交会上感受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脉动

手术、跳舞、做咖啡,应用场景频落地;技术、成本、产业链,良性循环正形成

2025-10-16 07:43 来源:南方日报

参展商观看机器人表演。

参展商观看机器人表演。

  “按摩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球形巡检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咖啡拉花机器人、园林割草机器人、高空清洁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简直无所不能,而且发展速度太惊人了!”徜徉在广交会展馆,以色列采购商罗南·科恩连连感叹。

  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一期启幕,服务机器人专区再度成为最吸睛的展区。一批兼具技术前瞻性与成熟商业应用性的机器人产品集中亮相,直观地展现出AI创新正加速跨越通往现实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AI正加速落地现实场景

  机械臂精准复刻“马杀鸡”按摩手法,力道恰到好处;咖啡机器人行云流水完成拉花,香气四溢;高空幕墙清洗机器人灵巧翻越障碍,隐框玻璃、倾斜面一尘不染……在第138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AI正加速落地现实场景。

  “开展第一天就有成交,还有巴西客户直接掏出几千美元,当场就买走了我们的机器人,他们计划用机器人进行歌舞表演。”来自广州的派宝机器人副总经理舒绪琼兴奋地说,广交会首日他们便现场得到三个订单,其中两单为陪伴机器人,另一单为唱歌跳舞的机器人。

  “目前,已有客户计划进一步考察工厂,有望达成更多合作。”舒绪琼说,派宝机器人如今已在安防巡逻、物流配送、迎宾接待以及清洁消杀等场景“上岗”。

  “越疆科技今年在商业服务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上半年相关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65.5%。”来自深圳的越疆科技品牌经理李嘉贤希望,通过广交会更精准地了解海外客户的产品需求,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越疆科技最广为人知的“绝技”是协作机器人,其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8年位居中国协作机器人出口量榜首。在本届广交会上,越疆科技展示的是筋膜按摩机器人、智能艾灸机器人和咖啡机器人。

  为何会进军理疗赛道?“智能理疗机器人搭载的,正是我们自研机械臂与高精度力控技术,动作柔顺精准,适配中医馆、养老院、运动康复等多种场景。”李嘉贤说,越疆咖啡机器人也已在广州沙河地铁站、深圳宝安机场、福田口岸等省内多个交通枢纽和热门景点成功落地。

  在高空清洁这一细分领域,来自广州的凌度智能则推出全球首款越障清洗机器人。“传统设备遇突起就停摆,我们能跨过二三十厘米障碍,AI识别复杂立面自主作业。”该公司董事长张志忠说,该产品直击行业痛点,一亮相便吸引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客户咨询,意向订单不断。

  从产品出海到服务出海

  本届广交会上,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提速,从卖产品逐步走向输出服务和解决方案。

  来自广州的高擎机电首次参展,其自主研发的小型人形机器人“小派”“小海”灵活舞动,萌态十足,吸引众多海内外采购商驻足。这些小巧的机器人背后蕴藏硬核实力——它们是全球首批可量产的万元级迷你人形机器人之一。

  “今年人形机器人热度很高,我们的订单翻倍,海外市场销量也增长了一倍,主要销往美国、韩国等地。”该公司运营工程师康玉麒介绍,他们还与波士顿动力展开合作,为其提供整机用于二次开发。

  作为国内较早专注迷你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高擎机电目前已实现每月200台标准化机器人的量产,并具备月产5000个关键模组的能力。

  这种出海加速度的背后,是“中国智造”硬实力的支撑。来自上海的傲意科技展出的灵巧手定价8888元,是业内首款万元以下级可量产产品。“欧美同类产品售价普遍在数万美元,而我们的产品在负载和耐用性上更具优势,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该公司COO陈瑶表示,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技术进步,中国机器人正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走上去”。

  来自佛山的汇博机器人,则走出了另一条独特的出海路径——教育出海。“我们在泰国与理工大学合作,建成了东盟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随后又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该集团市场和公共关系部总经理张雅斯介绍。

  这种模式不仅输出技术,更在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我们希望真正扎根当地,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张雅斯说,春季广交会已促成他们与沙特等地的客户深度合作,期待本届展会能收获更多成果。

  业内望构建开放协同产业生态

  “广交会人流量很大,很多海外客户都想当场买走我们的样品。”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商清事业部COO曹晔感觉,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以往任何产业,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演进节奏,还是产品的稳定性、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以及商业闭环的形成,都比之前经历过的其他行业快得多。这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也有中国工程师群体崛起的重要推动。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意识到,单靠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推动整个产业的质变,必须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才能实现从“造机器人”到“造机器人时代”的跨越。

  “我们正打造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并将做开源。我们希望提供这样的平台,让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都能活用我们的平台,去快速实现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曹晔说。

  在李嘉贤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孕育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理想土壤。这里产业链完整——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制造与系统集成,再到下游应用,硬件、AI算法与控制软件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为技术快速迭代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丰富的应用场景覆盖制造业与服务业,为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海量真实数据又反哺技术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越疆科技推出的自研具身智能多形态机器人平台,正是这一生态协同的成果:轮式人形机器人负责物料流转,双足人形机器人执行精密装配,机器狗在复杂地形巡检,协作机械臂则部署于柔性工位——它们已在真实工厂环境中实现“常态化协同作业”,稳定运行。

  然而,生态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标准化缺失成为当前最大的瓶颈。

  康玉麒认为,构建生态的当务之急,是推动标准统一、技术共享和场景共创。只有解决了“接口不统一”“开发环境封闭”等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不同厂商、不同模块之间的“常态化协同”,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加速商业化场景、消费级产品的形成。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石磊 钟志辉 张迪 王俊涛 李永智 见习记者 赵子杰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