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今年是全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本次大赛以“博创引领四十载 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共吸引8006个项目、3.6万人参赛,项目数量、参赛人数均创新高。广东派出3支代表团参赛,共有141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在全国占比超过8%。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
入围项目市场转化前景广阔
本次大赛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七大赛道,参赛项目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产业发展需求,1700余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
广东入围总决赛的项目中,包含创新赛项目39个、创业赛项目38个、揭榜领题赛32个、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项目32个,覆盖全部四个赛组、七个赛道,展现出广阔的市场转化前景。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路演现场。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首席科学家唐丹玲介绍,“高分辨率深海重力仪”项目去年从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今年代表广东参加国赛。团队自主研发的重力探测器可以深入到海底测量重力数值,更加精准准确,应用场景广泛。“未来将在深海地质观测、灾害预警等方面融合发展,推进设备向‘海洋空间站’方向建设,助力国家深海观测装备自主化发展。”
博士后科研项目并不总是高高在上,还有很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创业赛参赛选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生肖薇带着参赛项目“慧眼移动医院——打造移动眼健康领域智慧新业态”参与本次比赛。她说,这个项目经过全新升级,第一代项目产品“5G智能巡诊车”获得第一届博创赛铜奖,去年已经在29个省级行政区的108个城乡地区落地,服务群众超过22万人。
根据临床调研,结合群众反馈意见,团队研发第二代产品“慧眼移动医院”,实现了“由筛到治”的迭代。“从创新赛道到创业赛道,我们希望带着这个创新医疗技术平台和国内的同行交流切磋,也期待得到创投机构和金融机构的青睐,继续赋能平台进一步发展。”
多领域最新科研成果集中亮相
在总决赛期间,广东特设广东展馆,高分辨率深海重力仪、“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低轨卫星通信系列芯片、全球首块“零碳砖”等机器人、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集中亮相。同时精选3个人工智能类项目进行路演,覆盖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充分展现“广东博士、博士后力量”。
在大赛配套举行的签约大会上,广东岭南大健康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携项目“功能性抗菌包特在新会陈皮产业贮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约。该公司董事长陈健荣说,上一届博创赛也参与了张榜,当时提出的需求是新会柑的循环利用,揭榜团队数量排在全国第一。如今经过产学合作的技术支撑,新会柑已经得到了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和产业都得到提升。“今年的揭榜团队方案的专业度和精准度都比上届有所提高,我们还会继续跟进,通过产学合作为行业带来改变。”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比赛场地。
在人才招聘区域,多家广东高校、企业和科创孵化平台进场招聘。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招聘工作人员刘博文介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加大力度招收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不断整合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今年计划招收博士后500人,覆盖专业领域广泛,包括材料、食品、轻工、机械等学校传统强项。
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博士博士后工作负责人宋艺航说,作为全国首家地级市博士后创新平台,从2016年创办以来,江门博创中心围绕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等四个板块进行服务,累计引进300多名博士后。“这次中心把全市的行业、企业、高校的项目需求都带到了大赛现场,期望链接到人才和资源。”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博士后制度的省份之一,广东不断加大政策、平台、资金、人才全链条创新突破。2025年,广东省创新推出“百家企业博士后创新平台培育计划”,计划全年在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及量子科技、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超100家。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1190家,在站博士后超1.7万人。
南方+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粤仁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