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向土地要效益 唤醒“沉睡”的资源|新改革 兴农村

2025-01-12 11:01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百千万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难题的关键。两年多来,广东打好改革组合拳,形成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召开前夕,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新改革 兴农村》特别策划,以小故事、小切口记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经验和广东实践。今天(1月12日)推出第三期《向土地要效益 唤醒“沉睡”的资源》,展现“百千万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中,各地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真招实招。

  在广东惠东县铁涌镇沿海,海潮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沙滩,不远处,曾经撂荒达三十余年的盐碱化耕地又完成了一次水稻收割。

  这是广东农村土地综合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加速推进,广东通过集成式改革着手解决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释放土地资源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蹚出了一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东道路。

  问地要粮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23年4月,连日强降雨席卷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随即引发海水倒灌,上百亩刚刚返青的稻秧顷刻间被泡在了高盐的海水里。这是一场天灾,也是一场大考,关系到当地盐碱地复耕复种试验的成败。

  在惠东县中南部沿海,开阔的平原上连片耕地铺展开来。与南方丘陵地带相比,这是一片难得的好地。然而,由于土地盐碱化,这里没有种上庄稼,反而长满了杂草。长期以来,海水倒灌一直困扰着这个农业大县,普通耕地盐分含量在千分之一以内,而惠东沿海耕地盐分含量高达千分之四到千分之六,属中到重度盐碱化。近三千亩沿海耕地因此撂荒。

  为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2022年始,一场盐碱地上的复耕复种试验在铁涌镇河潭村拉开序幕。这场试验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惠东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

观察耐盐碱水稻秧苗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观察耐盐碱水稻秧苗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2023年4月的海水倒灌是对这场试验的严峻考验。待海水退去后,实验组团队立即开展紧急补救,先是大量灌水冲洗稻田土壤里的盐分,然后追肥催苗。令人意外的是,当季的“南桂占”水稻品种平均亩产竟然比2022年早稻的359.5公斤有所提高,达到了全省400公斤的平均水平。

  这个结果振奋人心,于是,试验组总结经验并继续试种。他们指导农户在翻耙土地后先用大量淡水浸泡土壤一段时间后再换水。而在稻秧插下之后,每周引水冲洗土壤,并适当加大有机肥的用量。其间,实验组多次到当地给农户开展培训,指导耕种技术。2023年晚稻试验品种“南新油占2号”测得亩产491.48公斤,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相较2022年的早稻试种品种“南桂占”增产37%。这场盐碱地复耕复种试验宣告阶段性成功,并在惠东平海、稔山等镇扩大推广规模,成功在250亩盐碱地上实现复耕复种。

  惠东是广东省耕地整治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广东牢记嘱托,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坚持县域统筹、镇村联动,耕地综合整治的火热图景在全省铺开。

  遂溪县卜巢村海水稻种植试验基地内,龙头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全过程技术指导,并签订包收包销协议。受访者供图

  遂溪县卜巢村海水稻种植试验基地内,龙头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全过程技术指导,并签订包收包销协议。受访者供图

  在湛江市遂溪县,通过整地、换地、造地模式,集成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全县集中连片整治耕地近10000亩、拆旧复垦腾退建设用地近6000亩、盐碱地变耕地3000亩。在佛山市高明区,当地以明城镇为试点,创新探索“农户(村集体)—公有企业流转收储建设—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招商”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累计集约土地1.4万余亩,建成高标准连片化稻田1.2万余亩。

  在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探索以调田、汇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增耕地、促流转,通过整合零散土地,集约流转耕地731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00亩。在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推动土地集中流转,高潭镇发挥镇属国企作用对耕地进行连片整合、代耕,破解不愿种、不想种的问题。2024年,惠东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约5101亩。

  近年来,广东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加大力度开展耕地保护,经过集中连片整治,集约高效利用,稳妥推进恢复和补充耕地。2024年广东粮食播种面积3355.1万亩,同比增加10.9万亩,粮食总产量1313.4万吨,同比增加28.2万吨,有力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有力保障了全省高质量发展。

  土地高效利用

  “小地块实现 大发展

  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土地改革的关键。传统的供地模式,由于项目准入门槛高、易涉及占补平衡指标等,使得乡村产业项目难以落地,最终导致工商资金下乡难,形成阻碍乡村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点状供地按发展需求通过散点或者带状供给建设用地,是提升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举措。

  石望镇是阳春市主要粮食产区,耕地与林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种植多样,尤以水稻、玉米、蔬菜和香水柠檬为支柱。镇长谢丰灿告诉记者,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石望镇计划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却被建设用地这只“拦路虎”绊住了脚步。农村土地在传统供地模式下非建设用地不能建厂,而点状供地政策打破这一限制。

  2023年4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阳春建立点状供地项目实施协调小组,积极跟进实施。灵活的点状供地政策如一缕春风,抚平了石望镇干部们紧皱的眉头,镇政府立刻召集骨干,成立专项小组,并多方请教学习经验,推动点状供地政策落地实施。

阳春市落实“点状供地”政策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阳春市落实“点状供地”政策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石望镇将乡村产业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提前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点状供地项目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因地制宜、节约集约进行规划建设,并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进行分类审批管理,综合采取“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和“征转分离”“只转不征”方式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精准满足产业用地需求,既盘活了低效、零星、分散的用地,提升地块的含金量,破解“土地效益低”问题,又满足项目用地需求,破解“土地指标紧”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址成了首要难题。谢丰灿坦言,尽管石望镇里可供选择的地块不少,但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又要考虑交通、配套等因素,还得兼顾土地所有权等问题,着实不易。经过多方多次实地勘察和论证,他们最终选中紧邻镇区一块近60亩的园地。该块地归属镇经济联合总社,可以避免复杂的权属纠纷。旁边还有70亩储备用地,可以为未来产业扩容预留空间。

  确定选址后,用地办证手续和费用等难题接踵而至。谢丰灿说,从镇级提交材料,层层报批到省级,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严格的“考试”。新增建设用地的办证费高达一百多万元,“我们镇政府财政紧张,成立不久的镇经济联合总社账上也没多少资金,若不能在期限内缴纳办证费,一切皆前功尽弃。”为此,他们想到了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办法。镇上的干部们一家家拜访有意向入驻的企业,诚恳地说明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家企业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其中一家企业负责人徐志说:“我们提前缴纳了租金,希望可以尽早解决办证资金难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当前,地块供地手续已经完成,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即将签约并启动建设,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当地村民满怀期待,希望项目能为本地农产品开拓广阔的市场,并创造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通过点状供地政策,阳春市松柏镇横岗村仅用54.35亩的用地指标就满足了2个项目的用地需求,每年可增加税收收入285万元,将有效带动超100名村民就业。

  实现土地高效利用,除了点状供地,还有土地流转集约高效利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通过土地整合流转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成功推动千亩光伏项目落地,每年营收达3292万元。整合撂荒林地、园地800余亩发展魔芋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实现产值1.15亿元,村集体通过分红实现增收86万元,带动500多名农民就业。

佛冈县水头镇新联塘口村。邱炜民 摄

佛冈县水头镇新联塘口村。邱炜民 摄

  广东突破传统供地模式限制,积极探索灵活供地模式,科学布局,盘活并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产业落地和农民增收,让“小地块”实现“大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反向飞地

  双向奔赴提速“飞地经济”

  在深汕高速上,余锦强看着窗外快速演变的风景,不经意间,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刚刚在深圳见完客户,向深圳的团队交代完工作后,便坐上车返回位于汕头澄海区的公司本部。自2024年4月份入驻深圳宝安区的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以来,他基本每周都要两头跑,他的玩具企业也在这双城之间慢慢地生长出了新的根蔓,抽出新的枝芽。

  汕头澄海区是中国玩具礼品之都,5万多家玩具企业、20多万玩具从业者聚集于此。然而,创意、设计人才资源匮乏和市场要素相对落后等客观条件制约着产业的升级发展,也让余锦强等企业老板伤透脑筋。而宝安区“反向飞地”帮扶模式让余锦强看到了破局的希望。

  近年来,深圳宝安区坚持把推动对口帮扶协作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河源龙川、汕头澄海、汕头潮南三地携手深化合作对接,高质量打造3个“反向飞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传统的“飞地经济”相反,“反向飞地”是一种从欠发达地区进入发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是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城市去集聚所需的人才和资源,实现产业“孵化在外地,转化在当地”,从而畅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深圳是设计之都,设计人才资源丰富,且市场经济发达,澄海的玩具企业入驻“反向飞地”恰好能弥补在澄海发展的短板。

苏建忠调研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现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蓝娟 摄

苏建忠调研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现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蓝娟 摄

  汕头市澄海区委常委、副区长、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澄海区工作队队长苏建忠介绍,宝安、澄海两地携手通过“反向飞地”帮扶模式建设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并明确企业入驻标准,重点吸引能服务澄海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的企业。据介绍,这一模式下就像澄海在宝安有了一块地,入驻企业不仅能享受租金较周边低50%的优惠,还可同等享受宝安区和澄海区相应产业与人才政策,更能享受到深圳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等发展优势。

  2024年4月,十余家澄海企业与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签约入驻,除余锦强的锦铄优品公司以外,还有小白龙动漫文化、实丰文化、书生百味、欧堡智能等知名企业。锦铄优品公司很快就在宝安区建立了稳定的设计和运营部门,并迅速推出新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市场的成功又反哺位于澄海的生产基地。余锦强计划2025年在宝安增加外贸销售部门,并在澄海扩大生产产能。他感慨地说:“走向宝安的这一步,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维与视野的飞跃。”

苏建忠与驻基地企业方交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琪达  摄

苏建忠与驻基地企业方交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琪达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地改革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引擎动力。“反向飞地”帮扶模式促进跨区域协调发展,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则帮助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山市黄圃镇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改造行动,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复垦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有效腾挪和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突破土地资源瓶颈,2022年以来累计整备土地约2904亩,“工改”新动工项目51个、在建30个、投产21个;创造出“村企合作公开遴选主体”“不停产改造”“周转金+”融资模式等多项“工改”先进经验。

  广东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产业振兴助推器,通过土地改革为产业升级发展培植沃土,为全国探索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样本。

  农村土地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唤醒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随着“百千万工程”加速推进,一场场土地改革继续在南粤大地火热开展,一片片土地持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土地效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总策划:张纯青

  统 筹:李琳 申晨

  策 划:李润芳 何敏辉

  记 者:何敏辉 蓝娟

  摄制:张琪达

  设 计:武君丽

  校 对:赖玉清

  鸣谢单位:

  广东省委改革办

  阳春市委办

  惠州市惠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办

  深圳市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汕头市澄海区委宣传部

  汕头市澄海区玩具协会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