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中国正变成‘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读懂中国首先要聆听……”
相约广州,读懂中国。12月3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正式开幕,全球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重量级嘉宾云集,围绕“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主题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读懂中国,需要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会上,众多嘉宾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前景与机遇展开了探讨,共同探索各国携手共赴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展望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改革的启航,“读懂”的根源
在第八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主题再次让世界聚焦中国的改革。
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表示,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悟出了一条大道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自1978年至今,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是围绕着改革来展开的,而每一轮改革又都给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二战以后,全球有13个经济体保持高增长,而中国则是保持了40多年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就是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读懂中国”会场里面向来自全世界的嘉宾介绍。
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世界的目光落在中国,依旧会被“改革”吸引。中国的改革在各个领域扎实推进、不断突破,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清楚,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人还从这46年的实践中悟出了又一条大道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郑必坚提到,“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个主题,不但深刻反映了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
改革的成就,发展的信心
在过去的40多年里,巴基斯坦前总理沙希德·阿巴西多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在1978年。他表示,自己目睹了中国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沙希德·阿巴西描述了他眼里的中国: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最强劲的引擎。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也提到,中国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从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工业社会的“世界工厂”。
这些瞩目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个个山头地攻,一个个难关地闯,一系列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发出了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
在郑必坚看来,中国改革力度之大体现在三件事上:第一是进一步市场化,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是进一步创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三是进一步开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中国不会因为一些国家的脱钩断链和所谓‘小院高墙’就走向闭关自守。相反地,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开放的难能和可贵。这就是更加主动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郑必坚说,今年,许多国家大幅扩大对中国的投资,主动拥抱中国的市场,这又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广东的发展就是力证。不久前,以“投资大湾区,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广州举办,共达成签约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2.26万亿元,广东作为外商投资“强磁场”的实力不言自明。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改革是一场持续的过程,在讲到改革的时候,高水平开放是绕不开的词。中国的高水平发展和高水平开放都要持续下去。
改革的深化,世界的机遇
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改革的成效如水中涟漪,持续在全世界激活发展的潜力。
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举行了一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对话,各国嘉宾畅谈中国改革在世界上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看来,中国在不断强调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中国不仅在讲,同时也一直在实践。
郑永年举例谈道,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可以看到外国投资者开办医院,中国的制造业也非常欢迎外商。
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表示,中国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愿景——城市化的愿景。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愿景令人激动,中国应该更多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成功案例。
改革塑造的不仅是世界看中国的眼光,更是中国为世界带来的希望。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前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介绍,在过去的10年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带动共建国家4000万人摆脱贫困,有着非常巨大的历史贡献。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发展就是世界的新机遇。
正如伊萨姆·沙拉夫所说,随着全球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国内需求的增长,中国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依靠改革开放,这对全球来说,也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从而使得各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若让近4亿人落户城镇,将推动形成一批新的超大城市
12月3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大会演讲环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谈道,城乡融合发展将极大释放新一轮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6%,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之间,有18个点的差距。”黄奇帆提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根据部署持续努力,到2035年、2040年时,有望实现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到75%左右。
中国式现代化
从根本上要靠以城带乡
黄奇帆表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将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具备了条件,乡村振兴也有了产业基础。
“按照上述目标,到2035年或者到2040年时,现有2.3亿户农户会减少到7000万户左右。”黄奇帆说,这将推动中国农村真正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标准,可以让农业器械应用大幅提升,也为农业科技推广创造更好的条件,能够有效规避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田撂荒化带来的风险。那时,专业务农收入与城里打工收入大体相当,这将是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其次,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将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奇帆表示,如果在未来10年近4亿人进入城镇落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还将会为形成一批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打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固然需要农业的现代化,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以城带乡,靠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特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有力带动。”黄奇帆说。
再次,几千年来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城市文明将完全占主导地位。
黄奇帆提到,如果能够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一样的水平,不仅“农民工”这一历史现象将实现根本性消除,还意味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将出现质的变化。中国长期以来以农耕文明为底色的社会文化,将逐步被城市文明所塑造、变革、颠覆甚至替代。原有农耕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健康观念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全面深化改革
释放城乡融合新动能
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红利,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改革措施,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作了具体部署。
一是要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的机制。“如果我们加快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区域交易等机制,就可以激活存量土地蕴含的市场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将有利于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黄奇帆说。
二是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同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黄奇帆认为,这些政策组合起来,就是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是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多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民储蓄通过银行体系带给城市工商业务,农业的经济剩余也被剪刀差流向了其他产业。这种单向的流动应该改变,要系统实现资本、技术、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在乡村兴业需要农村有良好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
“总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系列重大举措,将深刻改变中国面貌,我们对即将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黄奇帆谈道,“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干出来的,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展,全面释放城乡融合的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精彩观点
读懂中国首先要聆听,而不是先教别人,要听对方的优先需求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担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值得每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读懂。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
我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改革政策,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掌控。中国在非常多的发展领域中都是走在前列的。可以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当今世界上,中国一直坚定立场维护世界和平。
——乍得前总理萨莱赫·凯布扎博
从历史来看,中国经历了“组织起来”“活跃起来”“活而有序”三个阶段。在下个阶段,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来看,意味着把以治理为主的改革和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发展,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将两者联系起来。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最新成果。因为中国改革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目标模式的,也没有照搬国外的模式,完全是在改革中探索。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市场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我也相信,在今后十年里,中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平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
中国已经强调,改革永不停歇,一定要开放。开放中很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是市场开放,还有思想开放。正是因为我们要对新的思想保持开放,因此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此次读懂中国的会议。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面对发展中的挑战,中国凭借其在经济、历史、人口和发展方面的丰富经验,发挥了领导作用,并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也愿意支持中国,共同加强努力,以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马艺天 傅鹏 刘珊 钟晓宇 郭苏莹 黄楚旋 李鹏程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苏韵桦 梁钜聪
统筹:陈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