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3日,全省市县党政正职高质量发展能力暨“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专题培训班在广州举行。
这场培训的主题,直指广东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从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到此次覆盖全省市县党政正职的专题培训,“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词被反复强调,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广东又将如何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没有淘汰,只有进化
“广东已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协同联动的良好格局,呈现出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科技引领三大特点。”专题培训班授课嘉宾,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
如此厚实的产业发展根基,广东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坚持新老产业并举。
目前,全省初步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依然是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其转型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中国皮具之都”广州花都狮岭镇,近年来掀起了一场“链式改造”的热潮。广州盖特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琳透露:“如今加入我们数据平台的企业已经有7200家,而两年前还只有约4000家。箱包行业工序多、原料多,通过数据中台协同所有应用数据,整个业务链条被有效整合。”
在更前沿的战场,广东已然布好了“未来阵型”。
新兴产业正如春潮涌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一批跨界融合、组链成群的新兴力量,正在南粤大地快速崛起。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中山翠亨新区与国内低空经济领域的两大头部企业——亿航智能与东部通航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开展“深圳—中山”城际低空商务航线等低空飞行应用。
天空已经成为广东的产业新空间。《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
“广东造”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夺魁、人形机器人企业纷纷爆单、具身智能训练场年底建成……
未来产业也在加速布局。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广东正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今年以来,广东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质企业培育、应用场景打造到标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没有断档,只有接力;没有淘汰,只有进化。在喜新不厌“旧”之中,广东走出了一条更稳健、更坚韧的产业升级之路。
“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传统产业蝶变焕新、新兴产业聚变成势、未来企业走进现实。坚实产业家底的背后,是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专题培训班上,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表示,广东的科技创新不仅关注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注重区域层面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协同。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广东的创新活力:“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等都居全国首位。
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由蓝图规划加快变成现实画卷,鸿蒙系统成为国内第二大操作系统,高端手术机器人、高端彩超、全身核磁共振设备等打破国外垄断或实现全球技术领先……广东正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等“补短板锻长板”重大科技工程,助力广东加快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技术和产品。
9月12日,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第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将于今年11月在广州开工,这是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OLED产线。
广东在印刷显示领域的探索远早于此。2014年,广东以“企业法人+联盟”的形式,组建了以TCL旗下广东聚华为载体的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并于2017年10月经工信部批复成立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这样多方协同的创新体系,正加快促进广东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推动多项重大创新成果顺利产业化。
目前,广东累计建设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第一。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造业中试平台等为重要载体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正在覆盖各产业集群,高端手术机器人、射频芯片、QLED样机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从模仿跟随到自主创新,如今,中国家电企业的创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专题培训班上,美的集团副总裁张小懿透露,过去10年美的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仅去年就达到了160亿元,今年预计还将进一步增加。
在广东,谈创新绕不开“4个90%”: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约90%的科研人员来自企业,约90%的研发经费、发明专利申请源自企业。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广东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企业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大手拉小手”融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人才“奔粤”,场景开花
“创业之初,我们正是看中广东坚实的智能制造基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密集的人才资源、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宽松的创新氛围。”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聂相如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企业选择广东的心声。
截至目前,广东经营主体超2000万户,占全国1/10,经营主体总量稳居全国第一。用脚投票的企业家们,正在成为广东产业发展环境最好的代言人。
与此同时,广东也在促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人才是第一资源。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李卫铳感触颇深,公司今年参加“百万英才汇南粤”大型综合招聘会收获颇丰。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学子,以及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纷纷加入,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更具信心。
场景则是技术落地的关键。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逸宁在专题培训班上提到,“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测试场景来验证L4级自动驾驶;机器人试训方面,希望政府给予我们更好的适用场景,让我们进行体验和实验。”
回应企业的实际所需,广东在多个领域开展场景创新、标杆示范、成果推广行动。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分两批发布涵盖制造、教育、医疗等8个领域共52类典型应用场景。
重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罗志恒建议,重点围绕新基建、先进制造业、民生补短板等领域,按照“近期可实施、中期可推进、远期可谋划”三个梯度,分级分类建立项目储备库。
大项目需要高水平产业载体。2024年,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新承接超800个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达2500亿元,有力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专题培训班上,惠州市博罗县委书记周耿斌分享,博罗以打造产业园区平台为牵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如何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周耿斌将经验总结为坚持“四个一”改革,即“明确一个特色产业、完善一个管理机构、做强一个国企平台、制定一个融资方案”。
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广东出台“科技金融15条”,推广“科企支持贷”等融资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辖科技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上半年科技保险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
这次专题培训班,彰显出广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定决心。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广东正以坚实的步伐,托举一个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许宁宁 黄进 马立敏 见习记者 吴静涵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