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股份回购、增持的新常态已经形成。
今年以来,全球股市处于牛市周期,A股与港股市场更是“气势如虹”,其中,上证指数重回4000点;恒生指数亦创四年来新高,恒生科技指数更是一度突破6600点的历史新高。在这一背景下,产业资本的回购增持热情仍一直处于高位。
11月5日晚间,贵州茅台公告,在现金分红300亿元(含税)的同时,计划以自有资金实施股份回购,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5亿元(含)且不超过30亿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1887.63元/股(含),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这并不是个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计划或方案,合计有1412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金额达到1288.00亿元;同期,港股市场也有241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达1466.73亿港元(约1,343.38亿人民币)。A股、港股两市回购合计超2500亿元。
再贷款激发A股回购增持热情
今年以来,A股持续回暖,但在不少产业资本看来,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仍有上行空间。基于对后市的积极看好,驱动了产业资本持续的回购增持行为。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合计有269家企业股份回购金额过亿元,其中14家企业回购金额超过十亿元,消费、科技和智能制造企业是A股回购的“主力军”。
回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美的集团。据美的集团11月4日公告,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A股股份数量为1.3亿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7048%,支付总金额为95.75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此前,美的集团曾抛出两份回购计划,一份回购区间为15亿元—30亿元,截至10月底已累计回购约2056万股,支付总金额为15.10亿元;另一份的回购区间为50亿元—100亿元,截至10月底累计回购约11043万股,支付总金额为80.65亿元。
此外,贵州茅台回购近60亿元、宁德时代回购43.87亿元、徐工机械累计回购30.66亿元。
除了股份回购趋于常态化外,在政策支持引导下,近年来,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
如贵州茅台今年的第一轮回购中,其在2025年1月—8月累计回购金额约60亿元,均用于注销,而最新披露的第二轮回购也将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近期,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将此前的回购用途变更为注销。如初灵信息,拟对其实施回购股份中的31.8万股用途从“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的股份将在披露本回购完成公告十二个月后根据相关规则予以出售”变更为“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
A股市场回购增持热情持续走高,离不开专项再贷款的支持。
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
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Wind数据显示,2024年10月以来(截至 2025年11月5日),A股市场已有760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司或公司股东获得了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为1536.04亿元。其中包含546个股份回购贷款计划和214个增持贷款计划。
其中,贷款上限规模最大的是贵州茅台的控股股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茅台集团”),与三峡能源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集团”),贷款额度上限都为27亿元,贷款期限3年。
此前,茅台集团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和未来发展的信心,计划自增持计划公告发布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票,拟增持金额不低于30亿元(含)且不高于33亿元(含)。
三峡集团也在2025年4月披露,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包括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交易方式,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不高于人民币30亿元。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指出,在政策支持下,未来上市公司增持回购规模有望持续提升。从中长期来看,上市公司增持回购不仅有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信心,还有利于推动市场定价更加注重公司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培育市场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从短期来看,上市公司增持回购流入的增量资金为A股市场带来了更多活水,既保障了市场的流动性支持,更体现了上市公司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坚定信心。
年内港股回购超1460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除了A股市场外,今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也较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共有241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达1466.73亿港元。虽然回购金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回购企业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与A股市场类似,在真金白银实施回购的港股上市公司中,科技、消费也占据主流,同时港股的金融企业是股份回购的“中坚力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港股股份回购前五分别是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中国宏桥和中远海控。
其中,腾讯控股以609.65亿港元的回购规模稳居榜首,累计回购约1.22亿股;汇丰控股位居第二,累计回购302.57亿港元,回购3.30亿股;友邦保险以176.93亿港元的回购规模位列第三,回购2.92亿股。三家企业回购金额均超百亿港元。
此外,快手-W、药明生物、小米集团-W等科技企业的回购金额也超过十亿港元,分别为21.72亿港元、17.08亿港元和15.37亿港元。
同时,消费领域的上市公司回购也明显增加。安踏体育、太古股份公司A、周大福、百胜中国分别回购了16.85亿港元、16.77 亿港元、15.73 亿港元、11.73 亿港元。

(图表:港股2025年回购过亿上市公司;数据来源:Wind)
去年6月,港交所推行库存股改革,允许上市公司将回购的股份作为库存股持有而非强制注销,提升了企业积极性和回购效率。
中金公司研究部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刘刚认为,预计下半年回购金额或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在1000亿港元左右。
行业人士认为,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是支撑港股市场资金面的重要力量,将提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后续发展的预期。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表示,相比于全球主要指数而言,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是为数不多的当前市盈率低于历史平均值的指数,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当前港股市场仍然主要是依靠流动性驱动,外部流动性环境不确定可能导致港股短期以震荡为主。”张夏认为,中长期来看,南向资金和外资都将在低利率环境下流入港股市场。港股作为全球估值洼地,估值修复空间很大。因此,港股中长期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记者丨杨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