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江门市召开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宣布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肖振宇出席并通报了全市疫情最新进展。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康敏,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何中林,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王远胜、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周志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黄国共同出席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介绍,10月24日,江门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17例,每日新增病例连续5天在50例以下,蚊媒密度达标率连续15天在99%以上。10月21日,经国家和广东省驻江门工作组研判,江门已成功实现疫情低水平散发的阶段性目标。根据《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经综合研判,江门决定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将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转为常态化。
肖振宇介绍,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江门持续优化防控策略,根据疫情的不同阶段,结合台风天、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等特殊时期,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防控攻坚方案和成蚊消杀打法,形成全周期策略闭环。同时,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疫情持续向好。
“解除突发公共事件Ⅲ级响应不意味着疫情防控放松,而是对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肖振宇强调,接下来,江门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持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决心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更加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从三方面全面巩固防控成果,持续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一是持续开展以防蚊灭蚊为核心、清理孳生地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市每周定期开展集中消杀,每周五动员各社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卫生大扫除,每周六组织党员干部下沉村(居),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经营主体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持续落实“1130”措施。加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二是坚持“以快制快”、高效精准处置散发疫情。持续强化医疗机构、药店等“哨点”监测作用,落实“逢热必检、逢疑必检”。对新增散发病例严格实施“1113”快速处置措施,用最快速度实现“发现一例、扑灭一例”。
三是强化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细致做好赛事场馆、酒店及周边区域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加强监测,每日规范开展消杀和孳生地清理,为赛事顺利举办做好充足准备。
发布会上,肖振宇呼吁广大市民持续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用好“蚊虫叮咬报告”和“孳生隐患、卫生黑点举报”功能,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当前,江门蚊媒密度始终维持在安全水平,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江门即将迎来十五运会花样游泳、排球、山地自行车等多项精彩赛事,以及残特奥会的篮球、足球、游泳等项目比拼。赛场外,江门拥有碉楼、温泉、海岛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布会上,江门向广大游客发出邀请:欢迎来江门走一走、看一看,“跟着赛事游江门”,感受独具韵味的侨乡风情。
答记者问
江门科学防控打法见成效
记者:目前江门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从科学防控角度,对江门做好长期的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哪些建议?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康敏:江门在蚊媒最活跃的季节,成功应对了频繁台风降雨、“双节”假期人员流动大等不利条件,实施了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围绕“控制蚊媒密度”探索并实践出许多打法。值得一提的是,江门这次开通了“蚊虫叮咬报告与孳生隐患、卫生黑点举报”服务平台,鼓励市民积极上报发现的孳生地,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点。目前,江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前期应对取得显著成效,为接下来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积累了较多经验。
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这一长期的公共卫生问题,建议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持续把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将“清积水、保健康”融入社区管理和环境治理,在日常坚持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就能有效降低蚊媒密度,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二要用蚊媒监测指导蚊媒控制,提前管控疫情传播风险,在重点场所广泛布点,应用智能灵敏工具持续收集数据,一旦超过风险阈值立即采取清理措施,早发现,早处置;三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办公场所和住处加装纱窗,外出着长袖衣裤、涂抹驱避剂,构建常态化公共卫生屏障。市民出境旅游、务工,要留意当地疫情,注意防叮咬。回国后如出现发热、出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外出旅居史。
《决定》将长期有效实施
记者:市人大常委会此前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决定》的立法考量是什么?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人大计划通过哪些措施推动《决定》的常态化贯彻落实?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何中林: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主要围绕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和解决江门实际需要两大核心问题来考量:一方面,锚定上位法要求,筑牢法治防控根基,将上位法原则性要求细化为实操条款,明确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另一方面,紧扣江门实际需要,靶向破解本土难题,建立市、县、镇、村四级防控网络,要求履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决定》不是临时性文件,将长期有效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法定监督为核心,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和法律宣传推动落实。以执法检查推动责任落地,分领域检查“四方责任”落实情况;以专题询问破解共性难题,针对问题组织询问要求整改;以法律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加强普及宣传引导单位和市民清楚责任。
社会面环境卫生整治长期推进
记者:在常态化防控阶段,江门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巩固城市环境卫生整治成果?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周志东:我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以来,全市共出动环境整治力量超194万人次,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集中治理后,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环境改变、风貌提升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主要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行业监管,督促负有卫生管理责任的所有企业和单位严格落实整治责任,保洁企业严格履行环卫服务协议的义务,实施科学、严格的整治管理和保洁措施,使各行各业全面行动起来,推动整个社会面环境卫生整体改善;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在宜居空间打造、镇村风貌提升、城市秩序管控等方面多向发力,推动我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三是落实常态化巡查,整合各方力量,构建立体化巡查体系,聚焦城镇端、镇村端环境风险排查,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动态管理、清孳销号,形成环境整治闭环。
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
记者:最近江门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变整洁了。请问如何将爱卫行动长期坚持下去?
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王远胜:经过前一阶段爱国卫生运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更加健康宜居。接下来,将从四个方面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一是继续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每个村、居每两周开展一次孳生地清理专项行动,加强“地毯式”排查,用好孳生地清理“五步法”,做好清脏、扫尘、治乱、严管、除“四害”等工作,全域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坚决遏制病媒传播风险;二是继续做好蚊媒综合防控,抓住冬季蚊虫活动能力弱的有利时机,对重点村居组织每月一次集中消杀,积极创建“无蚊场所”,携手共建“无蚊家园”;三是继续凝聚群防群控力量,常态开展每周2次统一行动,每周五开展“翻盆倒罐、清除积水”行动,每周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沉村(居),开展孳生地清理、灭蚊消杀行动;四是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将蚊媒防控措施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共建共享等做法转为常态化制度推广,进一步从组织保障、依法治理、监督问效等方面完善工作机制。
日常防护不松懈
记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防蚊、避免感染?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黄国: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日常防护不能松懈:一要牢牢守住家庭防线,将清理孳生地作为每日必修课,将“翻盆倒罐”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二要注重个人防护,确保家中纱门纱窗完好有效,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要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裸露,并科学喷涂驱蚊剂;三要树立社区互助观念,在做好自家清洁的同时,关注公共区域卫生状况,发现积水及时反映,共建无蚊家园。
文字记者/邓榕 李银换 摄影记者/周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