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十五运会:大湾区融合的“超级连接器”

2025-11-08 07:52 来源:南方日报

  今天上午,澳门队公路自行车选手甘展博将跨越港珠澳大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骑手一同向香港大屿山疾驰。这条跨越粤港澳三地、六次“通关”的赛事路线,早已在他脑海中反复推演。

  4年前,他初登全运舞台,尚显青涩;如今,他在“家门口”迎来职业生涯这场特别的比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的男子公路自行车赛。

  十五运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开幕,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这不仅是我国赛事组织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也将激发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活力。

  “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可以推动设施配套与组织保障体系的完善,这就像‘奥运效应’,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看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通过本届全运会,我们得以在一个高规格平台上,向全世界集中展现大湾区的活力。”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说。

  以全运会为契机,大湾区主要城市在体育、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如十五运会奖牌“同心跃”所寓意的那样:木棉、紫荆、莲花花瓣交叠旋转形成同心礼花,下方是象征祖国的牡丹。十五运会以体育为笔、以协同为墨,绘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体育是最柔软的连接

  11月2日9时,深圳莲花山公园,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30分钟后,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起跑仪式,同步开展火炬传递。四城同传,一天完成。在沿途持续的欢呼中,火焰跨越山海,在粤港澳大湾区连成跃动的光带。

  体育,向来是粤港澳最柔软的连接。

  1979年1月,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一场名为“省港杯”的足球赛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开赛。彼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内地也刚刚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这场粤港两地共同主办的主客场赛事,如同一道亮光,穿透了地域的隔阂。

  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六运会”)在广州举行。应国家体委邀请,香港参观团一行57人、澳门参观团一行19人,到广东参加六运会开幕式。为庆贺六运会胜利闭幕,受广东省体育总会邀请,香港足球总会派出香港队参加“六运杯”足球赛。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同年10月,第八届全运会于上海举行。这一次,香港不再是“看客”。

  “我们开始以香港代表团的身份,站在了全运会的赛场上。”作为当时代表团成员的霍震霆,时隔20多年再度回想依然心潮澎湃,“那是香港队第一次在全运会上夺得金牌、唱起国歌。”

  霍震霆说,也是自那以后,香港运动员得以全面参与全运会及国内各类大型体育赛事,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体育交流,也让香港市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祖国。

  今年,十五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家门口”举办。“粤港澳三地同属中国,社会、法律制度却存在一定差异。”霍震霆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地能携手共办全运会,恰恰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区域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十五运会赛事项目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却不新建大型场馆,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何俊志认为,这背后也是在粤港澳三地的协同下,不同城市的场馆形成有效互补带来的新成效。

  广州在场馆改造工作中,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改造路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是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完成零碳改造;香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标和资源,将铁人三项比赛设置在中环海滨活动空间及维多利亚港,把沙滩排球比赛安排在维多利亚公园,让运动员和观众能一边比赛一边欣赏香港城市景观;澳门的威尼斯人综艺馆曾举办各种巨星演唱会、世界级体育盛事,这次将上演万众瞩目的女子排球赛。

  10月30日晚,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的旋律回荡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橱窗剧场”。在粤港澳三地青年默契无间的同台献声中,来往的市民游客不吝驻足,跟随韵律哼唱,沉浸在十五运会氛围中。“这大概就是血脉里流淌的共鸣。”中国澳门歌手容甄甄说。

  开创跨境协作新范式

  十五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一次区域协同的有益尝试。

  粤港澳三地通过高频次、多层级的沟通协商,实现制度差异壁垒的突破,在跨境赛事、口岸通关、人车证件、食品安全、绿色办赛、赛事日程六大重点领域达成共识。

  十五运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黄明忠,以“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这个跨境赛事为例,分享过十五运会的实验成效——在这个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初就备受期待的跨境赛事中,运动员将从珠海出发,通过澳门大桥到达澳门氹仔,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大屿山,再经港珠澳大桥回到横琴,最后再回到珠海市区,全长230公里。

  半天时间,运动员不仅体验了大湾区的交通硬件,更在三地优化路线、竞赛组织、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密切合作下,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无线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时速40公里的6次“无感通关”,全程不用“踩刹车”。

  另一个跨境赛事是田径(马拉松)比赛,这对于香港长跑运动员、香港华人马拉松纪录前保持者吴辉扬来说并不陌生。

  “其实早在1992年,香港和深圳就举办过跨境马拉松比赛。”作为当时的参赛者,吴辉扬在赛前拿到了一张“通关卡”,当跑完9公里香港赛段抵达皇岗口岸时,选手需要将卡片丢入盒子中完成过关。

  “这种安排在当时已算创举。”吴辉扬回忆说。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下,跨境赛事的协同机制变得更顺畅——十五运会的田径(马拉松)比赛不用停下来刷通行证,一口气跑通深港两地。已经晋升为教练的吴辉扬说,这会让选手更加沉浸在比赛中。

  这种带来沉浸感的跨境协同不仅体现在比赛中,更直接体现在口岸通关上。香港入境处在机场、高铁西九龙站、港珠澳大桥及深圳湾口岸4个指定管制站设置“专用通道”,代表团可以“团进团出”“即到即走”。

  香港入境处边境管制(车辆)科指挥官黄君彦说,已成功登记的运动员及相关人员可通过容貌识别技术完成出入境手续,无须使用实体证明文件,全程需时约7秒。这种出入境手续在香港还是首次。

  香港、澳门赛区运动员食材也由广州运动员食品区域总仓统一供应,并提供跟内地几个赛区同样的入仓食品安全保障和食源性兴奋剂检测。海关制定特别监管方案,在备案、查检等环节进行了调整优化,兼顾食品安全和通关效率。

  “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尤其在这样一场跨境联合举办的赛事中,需要交通、边检、医疗、信息等很多要素的支撑。”在何俊志看来,本次十五运会体现了多元共融的特质,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大湾区的最大公约数——“开放”与“包容”。

  “例如十五运会将专业竞技与群众性比赛有机融合,延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群众体育的传统。”何俊志举例说,武术、龙舟等项目都极具大湾区地域文化特色。

  国际一流湾区加速崛起

  每一次大型赛事,都是对城市发展的重塑。

  在六运会筹备期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六运会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这片广州“东郊”的蝶变——各色商务办公楼、新型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广州东站在农田上拔地而起、连接大江南北,天河城、中信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重组“千年商都”的商业结构。

  2010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此后,广州产业重心逐步向金融、商贸、物流、文创等领域转移,加速向“三二一”产业结构演进。

  这一次,体育的重塑之力不再局限于一座城市,而是辐射整个大湾区。

  从场馆互补到赛程共排、从标准互认到跨境流动……赛事终会落幕,但这些为全运会探索出的协同机制,将沉淀为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不仅是物理的,更是制度的、人心的。

  “入境处将总结此次专属通道的运作经验,并持续研究如何利用科技为市民及访客提供更便捷的通关服务。”黄君彦说。

  包括更便捷的通关在内,这次三地在十五运会中探索出的协作机制,未来有机会应用于区域的文化、商贸、旅游领域。

  记者获悉,“粤港澳体育湾区发展模式和先行先试实践研究”已经列入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这已是国家级的课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跟其他湾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既不是单中心,又不是平等多中心,它是分级分群的。但无论体育发展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单个城市的路难免越走越窄,所以必须走区域一体化的路。”何俊志说,大湾区只有建立持续的大协同机制,才能超越单个城市的局限。

  “过往,大湾区各个城市在组织举办大型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香港的各种国际马术比赛。”霍震霆说,如今,独立办赛更进一步走向联合办赛,这正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放眼全球,跨地域联合主办体育赛事、国际活动已成为主流模式,例如2026年世界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联合举办,202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将由英国和爱尔兰共同主办。霍震霆认为,这种办赛模式不仅能分担成本、共享资源,更能促进文化交流与区域协同。

  今年3月,柯丝蒂·考文垂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10任主席,并于6月23日正式接任。这位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项目夺得金牌的国际奥委会首位女性主席,上任后首场线上发布会就表示将在十五运会期间到访中国。

  霍震霆相信,这场盛会将向世界展示粤港澳不仅有办赛能力,更有协同治理的智慧。“我们大湾区有近9000万人口,大家双向奔赴已成日常。这场全运会,将进一步加强我们的交流,不单单是体育,更有文化、经济。”

  当运动员在港珠澳大桥上飞驰,当观众在三地之间便捷穿行,当制度壁垒在协作中悄然消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加速崛起的生动图景。

  “同心跃”奖牌上交叠旋转的三花,终将化作大湾区互融的春潮。

  统筹:邱江剑 曹竞 王会赟 李强 何雪峰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伍青 梁时禹

  中国青年报记者 慈鑫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