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优先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最大短板

——九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5-11-01 07:48 来源:南方日报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部署。这是对大国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为做好“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持续向好,粮食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相较2020年下降0.22,民生保障全面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十五五”时期,夯实“三农”这个基础中的基础依然至关重要,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立足这一省情,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优先补齐补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最大短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都必须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在粮食、水果、茶叶、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要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和优化我省粮食供给和保障能力;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端稳自己的饭碗。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要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着重抓好典型县、镇、村建设;以规划引领优布局,以资源导入强功能,有效提升县镇村规划建设水平;坚持内外兼修焕发乡村新风貌,突出“本土化”,体现多样性,让农房风貌与周边环境、当地文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好山上山下、城里镇里、村内村外的植树造林,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最大短板,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加强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把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聚焦推动“人进城”“钱进县”“盘活土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高效配置,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坚持精准帮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强化开发式帮扶,增强内生动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全省上下要久久为功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支撑广东现代化。

  南方日报评论员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卢绍聪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