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平行论坛之2025广东材料发展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论会以“新材料与未来产业”为主题,设1个主论坛、25个精品分论坛,深入探讨新材料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融合互促。
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作主旨报告,从多维度分享新材料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5名两院院士、6名知名专家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多维度分享新材料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朱美芳院士作了“结构功能一体化纤维材料的创新之路”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团队在纤维气凝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自然界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的仿生学启示,运用结构功能一体化纤维杂化技术,成功解决传统无机气凝胶的脆性难题,研发出具有超弹、超韧、易编织和高透明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针对航空航天需求进一步开发出陶瓷纤维气凝胶,具备卓越柔性与超高温耐受能力,为火箭隔热系统、电池安全等极端环境装备提供关键支撑。
唐本忠院士在主旨报告中提出“簇发光”新概念,揭示了非共轭材料在聚集态下通过空间电子相互作用形成发光纳米簇的机制:杂原子孤对电子通过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刚性纳米簇结构,从而成为新型发光基元。研究成果为设计低成本、高生物相容性发光材料奠定理论基础,尤其在生物成像与示踪探针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
吴光辉院士在“大飞机引领航空材料创新发展”报告中,强调国产大飞机对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他回顾了材料研发模式的演变:从被动适配转向需求主导设计,要求高强度、长效寿命与环保特性。过去十年已构建供应链体系,未来将聚焦规模化生产、新材料探索(如低空经济)和绿色制造,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迈向领跑。
赵天寿院士强调,实现碳中和需突破长时储能瓶颈。流体电池(如液流电池和e-fuel)凭借安全、长寿命优势成为理想方案;电燃料作为液态能量载体,有望重塑能源储运体系,支撑风光发电并网与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马於光院士讲解“有机铁磁半导体”,创新性采用离子化诱导重构策略,制备出具有强自由基相互作用的有机铁磁半导体材料。研究揭示了设计有机铁磁半导体的两大核心原则。该成果通过电子结构调控打破传统矛盾,为光电磁多功能器件及下一代存储芯片开辟新路径。
加拿大工程院骆静利院士分享了“钙钛矿在固体氧化物电池碳减排中的应用及性能的改善”,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徐爱杰研究员讲解了“面向航天产品的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与展望”,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刘敏教授作了“航空先进涂层技术与应用”,山东大学陶绪堂教授分享了“极端环境用单晶光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教授解读了“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与器件界面”,深圳大学徐坚教授解读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新材料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主论坛报告汇聚了最先进的创新思想,融合了学术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和技术实用性,既反映了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又紧密结合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25个精品分论坛同步开启,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分论坛报告聚焦“新材料前沿突破与未来产业赋能”,围绕新材料关键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热点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协商合作。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