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强健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目标,提出20条关键举措。
《意见》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的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及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显著提升,培育一批体育健康类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到2035年,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学校体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意见》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一体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学段衔接、目标一致、支撑有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机制。
二是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构建定位清晰、层级分明、衔接有序、优质高效的竞赛体系,探索纵向畅通、横向融通、能出能进、转换便捷、规范有序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壮大体育骨干力量,建设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体育健康类),加强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建设和管理,建设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四是改进体育监测评价,以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为目标,深化体育评价改革,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生体质精准干预,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体育师资队伍,加强培养培训,完善激励机制。
六是强化条件保障,推动体育场地设施拓展升级,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探索实施数字赋能学校体育,强化体育活动安全保障。
七是培育体育文化,树牢健康第一理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体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
八是推进社会协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鼓励各地加强公共资源统筹,共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硬性要求,是此次计划的核心亮点之一。《意见》提出,基础教育阶段需统筹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有条件学校利用地方(校本)课程课时强化锻炼;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高质量大课间,将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必要内容,寄宿制学校可推行早操制度。高等教育阶段则需落实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的体育课程最低要求,推动三年级以上学生(含研究生)开设多样体育课程,组织每周至少3次有强度的课外锻炼。
在教学与赛事改革方面,《意见》提出构建学段衔接的体育课程实施机制,让学生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打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发展样态,中小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校级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同时构建以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为龙头的竞赛体系,深化体教融合,探索体育人才“纵向畅通、横向融通”的培养机制,完善优秀运动员升学通道。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倪仕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