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关键之年,当谋关键之策,有关键之为。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节点上,广东省政协主动作为,把助力编制“十五五”规划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统筹、深入推进,为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集众智、谋良策、聚共识、汇合力。
从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从人工智能、科技攻关等前沿热点,到教育、健康、养老等民生关切——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紧扣时代脉搏,心系万家灯火,发挥专业特长,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务实举措,把群众期盼凝聚成精准建言,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
围绕“国之大者”建言
将“政协所能”对接发展所需
10月13日,省政协机关的常委会议厅内气氛热烈。一场聚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专题协商会正在举行。省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负责人、部分省政协委员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坐一堂,就规则衔接、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交流、碰撞思想。这是省政协发挥独特优势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凝聚发展共识的生动缩影。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省政协长期聚焦的履职主线和委员们建言的重要方向。
建言之深,源于调研之实。今年年初,省政协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部署了14个研究课题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主席·委员专家深聊会”、走访委员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8月,省政协召开助力编制“十五五”规划研究成果交流会,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并开展“我为‘十五五’规划建言”活动,发动委员以信息、提案等形式献策,目前已收到材料88篇。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建议,推动将行政协议转化为地方性法规,深化三地互认互通机制,以立法协同促进规则衔接。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陈丽文建议,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支持发展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景区等消费新场景,打造“湾区消费一站通”示范性应用平台。
在金融方面,省政协委员、民进惠州市委会副主委、广东中欧企业合作促进中心主任郑勇强建议,依托广东金融科技优势,推动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在跨境支付、资产交易中的应用,便利资本双向流动,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目光不止于大湾区。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变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委员们还关注人工智能、技术攻关等前沿热点。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知联会会长、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杨寿桃建议,聚焦“AI+高端制造”“AI+生物医药”领域,建设专业大模型实验室,打造硬科技融合示范区。省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质量经理赖峰建议,设立省级基础工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芯片等领域的技术攻关。
紧扣“省之要事”献策
聚“政协之智”激活区域活力
“百千万工程”是关系全省亿万群众福祉的大事,是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自2023年实施以来,南粤大地全面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这背后,有着各级政协组织和全省近4万名政协委员的共同助力。
多年来,省政协始终将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履职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议题”,持续开展民主监督、调研考察、常委会议政等。委员们用脚步丈量南粤山海,足迹遍布忙碌的田间地头、轰鸣的工厂车间、火热的项目现场等,从实际出发研究分析问题,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政协力量。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建议,立足县域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旅等特色产业,设产业基金培育龙头企业。省政协委员,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方赛妹建议,实施“农文旅人才专项计划”,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住房、融资支持,培育“民宿管家”“非遗传承人+电商”等复合型人才。
“加油站是触达县镇村市场、服务市民群众的重要网点。”省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岑利祥建议,将加油站作为优化县镇村商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增设助农兴农专柜,设立专区展销当地名优特农产品,助力“粤字号”农产品出村进城。
向海图强,再造“海上新广东”。广东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海洋优势得天独厚。住粤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程萍建议,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完善配套、强化协同,打造环珠江口内湾世界级“黄金内湾”旅游目的地。省政协委员、广东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曹俊明则把目光聚焦在“一条鱼”上,建议推进硇洲族大黄鱼基础理论与养殖机理研究协同发展,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硇洲族大黄鱼海水养殖产业,助力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聚焦“民之关切”出招
以“政协之为”夯实幸福根基
教育、健康、养老……这些看似细微的“身边事”,始终是政协委员诠释为民情怀的“大文章”。他们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头、写进建议,致力让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民生之基。孟丽红建议,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规范监督管理,支持优质民办教育发展以点带面促进社会力量办学质量全面提升;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办学,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需求。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石油化工学院校长梁浩建议,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鼓励高水平大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设立分校或研究院,支持地方院校与部属高校、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健康是民生之本。杨寿桃建议,针对重点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和致病致贫负担重的大病(如心脑血管病、肺病、肾病等),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市县,分批次开展基层群众的“全员筛查”工程,并建立全员全流程的健康档案。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关注“舌尖上的健康”,建议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25)的基础上,强制要求超加工食品标注加工程度及主要添加剂成分,实施红绿灯正面标识系统,用红、黄、绿三色标示糖、盐、脂肪含量。
针对村镇老龄化加剧与空巢老人问题,省政协委员,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春建议,推广智慧养老项目,为老年人提供SOS紧急救助、亲情号码一键呼叫、亲属协同看护等多功能服务,实现安全守护。
一条条建议,承载着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期盼,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结着政协委员的心血与智慧。这不仅是“十五五”规划编制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南粤大地的鲜活注脚。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吴嘉楠
通讯员 苏诗琪 余贞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