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全球妇女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女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奋战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第一线,拼搏于科技创新和数字转型最前沿,书写着昂扬奋进的巾帼华章。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
当下,在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正以卓越智慧与坚韧精神,在多个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为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体必康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利军,正是这样一位代表。她在结核病防治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
毕利军
坚守使命,在“冷门”领域中开垦热土
“我是从2000年开始投身于结核病领域的研究。”毕利军回忆。当时,结核病临床问题严峻,但由于研究周期长、实验操作复杂、感染风险较高,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非常少。
面对这一现状,毕利军却有着清醒的认知与坚定的使命感,在众多研究领域中选择了结核病这个“冷门”领域。她坦言:“不会因为做的人少,这个病就会自动消失。我就是想从事一项真正对社会有用、能够为人类疾病防控与健康保障作出贡献的科研工作。”
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她毅然投身于此。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周期长达60天,远超常规病原体。面对这一挑战,她提出“持续性”研究策略:“只要你坚持每天培养,过了60天的等待期,第61天起,你就能和别人一样持续开展实验。”
面对科研攻坚战中的重重困难,毕利军身上所展现的细致、耐心与不懈韧性,也正是许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长期性、复杂性课题中共同展现的特质,这也成为支撑她在这一艰难领域持续深耕的重要力量。她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首次系统发现结核杆菌耐药基因,揭示耐药发生的本源与机制;建立了首个结核杆菌4262个蛋白库,并制备全蛋白质芯片以系统研究致病机制。相关成果已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薪火相传,科研精神的代际传承
2013年,正处于科研黄金期的毕利军毅然走出“象牙塔”,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她洞察到当时科研体系存在“重论文轻应用”的断链,提出必须完成从“把经费变成纸”到“把纸变回钱”的闭环,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强国。为此,她选择广东作为创业起点,创立体必康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推动结核病相关创新产品落地全国,显著提升了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精准诊疗水平。
毕利军的科研精神也影响到了她的女儿。目前,女儿正在浙江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她曾对母亲直言:“妈妈,我觉得你走的路可以优化。你先做基础研究,却未必清楚临床的真正需求。我想从临床学起,先搞清楚问题在哪。”这番话让毕利军倍感欣慰,她十分支持女儿“从临床出发”的新路径。这场母女间的对话,恰是两代女性在探索科学道路上的一次智慧接力。
这份注重传承与培育的理念,同样被她倾注到更广阔的人才培养事业中。毕利军表示,她每年手把手地培养300至500名专业人才,并坚持每月与他们沟通交流、见面指导。
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结核病专委会“战略型复合人才培养”项目合影
此外,她组建起科研与转化双轨并行的专家团队,通过科研集训、成果转化辅导和科普教育等多种方式,为医疗界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团队已在全国20多家结核病医院开展上千次培训,参与人次过万,成效显著。“我走遍了全国,80%的时间都泡在临床一线,直接从临床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领更多人投入到消灭结核的战斗中。”毕利军笑着说道。
赋能女性,展现新时代巾帼担当
毕利军在2023年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专委会年会上讲话
在科研道路上,毕利军深切体会到国家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政策支持与特别关怀。她特别提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申请年龄上对女性非常照顾,年龄限制由之前的45周岁放宽至48周岁,这充分考虑了女性在生育和照顾家庭方面所花费的时间。”
她还结合自己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妇委会主任的经历指出,所内妇委会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多方面支持,无论是在心理疏导还是实际困难解决方面,都始终致力于倡导和托举女性人才的成长。
而作为广州市湾区新经济女科创家协会会长,毕利军格外关注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她认为,当今社会环境对女性发展比较友好,男女平等在实践中已得到显著体现。她指出:“随着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经济时代转型,过去男女之间在生理、力量上的差异已不再构成主要障碍。而女性也在科研领域体现出独特优势,包括坚持、毅力、热情、协作能力和敏感性。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推动女性科技人才不断进步。”
截至目前,广州市湾区新经济女科创家协会已汇聚超140名女性科技人才,覆盖大健康、新能源、数字信息、低空经济等领域。毕利军还推动设立协会“商学院”,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学习成长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她鼓励女性要自信、主动,提升认知和能力:“不要自己给自己设限。在人工智能替代很多体力劳动的今天,根本的竞争在于脑力,在于认知,而认知的根本在于学习。女性需要更加努力,拓展自己的身份。”
从实验室到产业前沿,从科研者到创业者,毕利军以坚韧诠释使命,以智慧驱动创新,在结核病防治这一“慢赛道”上跑出了中国加速度。她的故事,是中国女性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生动缩影,也是全球妇女事业不断进步的鲜活注脚。
正如她寄语年轻一代时所说:“一定要独立、要有奋斗精神、要爱国。”这不仅是个人的信念,更是当代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写照。她们以行动书写历史,以创新定义未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她力量”。
统筹:李琳
策划:申晨 许萌萌
稿件:王璐瑶 实习生 刘昀
协调:谢芸
图片由采访对象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