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4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一支由中央及省市媒体记者等组成的采访团,用脚步丈量这座“千亿镇”的产业脉动、教育图景与绿水青山,共同解码“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书写在东莞长安大地上的精彩答卷。
向新而行,“2+3”格局绘就长安镇新未来
走进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瞳光学”)的无尘车间,自动化设备平稳运转,工人们在流水线前专注作业。一片片晶莹剔透的光学镜片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经过多道复杂工艺,最终成为机器视觉、安防监控等领域的“智慧之眼”。
参观完车间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王秋亮兴奋地表示:“看到镜片的制造过程,以及了解了这些镜片是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后,感觉非常有趣且振奋。”
据TSR统计,宇瞳光学连续9年位居全球视频监控镜头市场占有率第一,并依托其在安防领域积累的品牌优势,迅速拓展至智能家居、车载及工业镜头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品牌实力与行业领导力。
与此同时,位于长安镇核心地带的OPPO研发中心同样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在这里,研发团队正致力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从影像处理到人工智能,从芯片设计到系统优化,每一项创新都在拓展智能终端产业的边界。
“长安镇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2+3’的产业特色。”长安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林云辉介绍,“2”指的是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五百亿级的五金模具产业;“3”则是以宇瞳光学等为代表的智能视觉、新能源汽车配套、电子大健康这三个百亿级的新兴产业。这片创新的热土,正依托如OPPO、vivo、宇瞳光学等龙头企业,向着高精尖持续突进。
从一枚小小的镜片,到引领行业的产业集群,长安镇以科技创新为笔,正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绘制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阔蓝图。
细节育人,现代设施培育高素质现代人
错落有致的现代化教学楼、此起彼伏的孩童欢笑声……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以下简称“华附长安学校”),一片书香弥漫、活力盎然的景象徐徐展开。校长尹军成化身“导游”,热情洋溢地讲解着学校的设计巧思:“大家站在高处以俯瞰的视角看,整个校园布局是一个‘长’字,寓意长安镇人民对‘长久安乐’的文化追求。”
从配备“声随人动,光影随形”沉浸式声光电系统的专业报告厅,到可保障学生午间“躺平休息”的标准化教室,再到实时记录学生运动数据的AI智慧体育设施,校园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完整现代教育培育高素质现代人”的育人理念。
“我们华附长安学校的理念是敢为人先,崇尚自由,追求卓越。”尹军成说,学校坚持“无体育,不华附”,并开创了“分层走班,动态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践行因材施教。这所汇聚了“华附基因、东莞品质、长安特色”的学校,正是长安镇投入12亿元打造优质公办学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的缩影。教育,在这里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埋下追求卓越的种子,为长安镇的未来积蓄最深厚的人才底气。
生态蝶变,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乐”
站在茅洲河亲水平台上,只见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昔日的“墨水河”已蜕变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幸福河”。“以前如果站在这里五分钟会痛苦五个小时。”长安镇副镇长江耀举的对比无比直观。经过多年整治,茅洲河水质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至Ⅲ类,实现了涅槃重生。
生态的改善,最直接的感受者是百姓。在新民社区住了13年的冯丽敏感慨道:“刚过来时,茅洲河的水很黑很臭,经过时一路都要捂住鼻子,现在水清了,树多了,我们都会经常过来散步。”而这种变化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新民社区党委第一副书记时天永自豪地介绍,“随着居住环境的提升,周边出租屋租金不断上涨。新民社区曾经月租三百元的房间都无人问津,现在八九百块都没空房了。”
与水共生的幸福,同样在莲花湖绿道延续。长安镇霄边社区居民蔡柱聪告诉记者,昔日的废旧鱼塘已变身美丽的景观荷塘和环湖绿道。“晚上我们会带小孩来散步,周末来娱乐,每逢端午节我们还会来这里赛龙舟,我本人还是龙舟选手!”他笑着说,环境的巨变真实地提升了他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条条碧道,一湾湾清水,串联起的是长安镇的生态颜值,更是百姓可知可感的幸福生活。
集思广益,共绘“百千万”新图景
在10月14日的发布会上,东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全面汇报了东莞市“百千万工程”阶段性成果。
谈及全市整体发展态势时,东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缪定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开场:“如果把我们东莞这座城市比作一个人的话,进入40不惑之年的东莞,经过三年‘百千万工程’的洗礼之后,我们的城市肌体更加健硕、健康,我们城乡的环境、颜值更加精彩焕新。”他进一步透露,东莞市村集体总资产今年底马上要突破3000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稳居全省第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东莞市长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莫伟则聚焦长安镇的实践,细数“千亿镇”的含金量:“长安镇成为全省第三个、全市第一个千亿镇,1050.7亿的GDP背后支撑数据的含金量也是十分高。长安镇的税收达到197亿,存贷款近6000亿,市场主体现在已经达到16.9万家,对比三年前‘百千万工程’实施之始增长了19.9%。”谈及人才战略时,他表示长安镇正全力唱响“长爱才,安心来”人才品牌,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下、过得好”。
长安镇新民社区党委第一副书记时天永则分享了茅洲河治理带来的深刻变化,“通过生态的改变,确确实实给群众带来了生态红利。”他感慨道,2024年新民社区村组两级总资产达6.83亿元,比2022年增长了12.91%,整个社区总收入达1.16亿元,村民股东人均分红超过5万元。“这三年我们还引进了像长江超声、艾尔玛科技、日信高科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时天永表示,这批企业全面投产后,预计将新增年产值约17亿元、税收约9000万元,实现从“环境短板”到“产业高地”的美丽蜕变。
从井然有序的智能工厂,到书声琅琅的智慧校园,再到清水潺潺的生态碧道,长安镇的每一处肌理,都澎湃着“百千万工程”注入的强劲动能。这场深入一线的走访,不仅是一次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发展路径的深刻启示:坚持以产业为根基、以民生为依归、以生态为底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城乡融合的幸福画卷必将越绘越精彩。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璐瑶
摄像 张瑞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