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秋之交,一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温暖实践在新疆喀什展开。日前,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五邑大学三支广东高校团队,在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的指导下,前往喀什地区开展7到9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在医疗服务、教育帮扶、文化交流、乡村调研等方面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为新疆的社会发展注入了广东力量。
中山大学校队:5G巡诊车进学校,给边疆师生查视力
喀什地处帕米尔高原,高海拔、强紫外线、干燥气候让干眼症、白内障等眼病成了当地群众的“烦心事”。深耕边疆眼健康14年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带着“粤喀光明行”团队来了——由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眼科学研究生组成的实践队,带着5G眼科智能巡诊车来到疏附县的校园里,为当地师生送去“家门口的优质诊疗”。
中山大学团队在疏附县第三中学为学生做眼科检查。通讯员供图
此次活动,实践队为疏附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三小学约500名师生完成了视力检查、裂隙灯诊断、眼压测量等专业筛查,现场提供诊疗建议,赠送眼药水并指导使用ChatZOC眼病智能诊疗平台,同时依托5G技术实现检查结果实时记录与解读,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广东同质的眼科服务。
“以前不知道孩子近视涨这么快,今天医生不仅查了视力,还教我们怎么督促孩子做眼保健操,太实用了!”疏附县第一中学的家长麦麦提江不住地向实践团队道谢;小学生阿迪古力・艾里格扎听完讲座,拉着队员问:“医生哥哥,你们以后还来吗?” 短短两天,实践队师生就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
华南师范大学校队:趣味课堂开课,点亮孩子成长路
华南师范大学团队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在疏附县开起“红领巾小课堂”,为新疆学子带来了有趣的实践课程,包括《新疆人民与抗日战争》《活力十五运》等主题教育课程,《神奇的地下长城——坎儿井》《机器人第一课》等科学探索课程,还有融入奥尔夫集体舞、南拳、舞狮的文化体育课程。丰富有趣的实践课程不仅激发了当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疏附县明德小学,《喀什红色征途 国防精神传承》课上完,学生米热红着眼眶说:“我以后想成为一名记者,记录更多家乡的故事,发掘更多英雄的故事,传递国防精神!” 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队员王余洋、王思琪带着孩子上了堂“橡皮泥地理课”:每人一盒橡皮泥,亲手捏出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一捏、一压”间,抽象的地理知识变直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具象化了。
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展现亲手制作的地形作品。通讯员供图
除了校园课,队员还进社区:教大家说普通话、分享汉字典故、带跳健身操、设传统文化体验摊,既丰富了居民生活,也搭起了文化互通的桥。
五邑大学校队:侨乡文化当纽带,和边疆群众“抱成团”
五邑大学“同心筑梦”实践队带着侨乡文化走进新疆,给当地孩子带来了独具侨乡文化特色的实践课程:在侨乡碉楼课上,团队以“剧本杀+拼图”的趣味形式,带领孩子们边玩边学,理解开平碉楼的建筑智慧;林基路事迹专题课通过真实故事,娓娓道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法律小卫士课堂则结合案例与问答,在孩子心中种下法治意识的种子。
在阿瓦提中心小学,队员画的“石榴籽墙绘”引来了一群孩子。“这是石榴籽抱团!”孩子们指着壁画兴奋地说。学生麦丽亚穆姑丽・吐尔荪送给实践队一幅画——画里是石榴,“我想和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五邑大学团队在阿瓦提中心小学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墙绘。通讯员供图
队员还深入乡村,和村民一起摘桃、采菊、拉家常。在古丽大妈家的馕坑旁,他们指着馕和面粉教普通话:“这是馕(náng),这是面粉(miàn fěn)”,让语言学习变轻松。队员还帮村民拍全家福,和当地群众一起办联欢晚会,大家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队员林杰进送出手绘帆布袋,村民摸着袋子,用生涩的普通话道谢。
此外,队员还前往了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交流学习,边防干警“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的信念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青春力量持续援疆,共筑民族团结情
据悉,近年来,在广东相关部门指导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广东高校,已经派出180人前往喀什、兵团第三师等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深入基层、学校,用专业能力服务边疆,也带动更多青年扎根这里,给新疆的发展和民族团结注入持久的青春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翁均婷 江戈(见习)
通讯员 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