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同行丨连续8年互访,粤桂合作结出新硕果

2025-02-20 21:37 来源:南方网

  元宵节刚过,粤桂“俩兄弟”就齐聚一堂共谋新发展。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代表团来粤考察交流,期间两省区召开粤桂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

  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2018年至今,广西党政代表团已连续8年赴广东学习考察,广东党政代表团也多次赴广西交流。两省区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合作新成果不断涌现。

  合作机制再完善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西部协作……粤桂肩负国家重大战略对接的使命,高位推动引领合作深化。近年来,两省区积极落实粤桂协作高层联席会议制度,高层互访交流频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港珠澳大桥。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港珠澳大桥。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2024年2月,广西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期间两省区召开深化东西部协作全面加强粤桂合作会议,签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进一步全面深化粤桂合作框架协议》及工信、农业、数字政府等领域多个协议。

  时隔一年,广西党政代表团此次再度访粤,共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对广东、广西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而就在不久前,两省区都召开了各自的“新春第一会”。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是此次来访中广西提到的一句话,类似表述也出现在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上,可见攻坚克难已是粤桂共同的决心,以更大力度把东西部协作工作推向前进,两省区全方位合作迈上新台阶。

  省际通道再上新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好比打通合作发展的“任督二脉”。2024年以来,粤桂间又有一批省际通道“上新”。

  2024年12月27日,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广东段项目在湛江举行项目建设动员会,粤桂间将新增一条省际高速通道,广东湛江至广西南宁的行程时间将从原来的3.5小时缩短到3小时以内,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为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12月30日,二广高速连山至贺州支线(粤境段)(下称“连贺支线”)正式通车,粤桂间再添一条快速通道,沿线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我们福堂镇的很多农户会把大肉姜运到广西贺州南乡卖,之前路程要花1个小时,连贺支线通车后,20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家住广东省清远市福堂镇的杨师傅说道。

  连贺支线也将清远的梯田、金子山等生态景点与贺州的黄姚古镇等景区串联起来,推动粤北及广西文旅融合发展。

连贺支线。图片来源:广东交通集团

连贺支线。图片来源:广东交通集团

  目前,粤桂共同规划建设“10铁”“15高”,已建成“4铁”“8高”,陆路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白松涛介绍,得益于广西与大湾区3小时高铁交通圈,早上到广州喝早茶谈生意,下午到港澳购物,晚上再回南宁吃老友粉,这样的生活已成为现实。

  除了陆路通道,粤桂之间的水利航运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珠江—西江“黄金水道”。该工程由粤桂合作共建,2024年是其开工建设10周年,累计发电近180亿度,过闸核载量超3亿吨,带动近两百亿元产业发展。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大藤峡水利枢纽启动应急水量调度,全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与此同时,通过一条条电力通道,粤桂深挖能源互济潜力,保障电力供应。2024年广西向广东送电累计达10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32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27.2万吨。

  产业对接更紧密

  随着合作机制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与广西之间的产业对接更紧密。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签约粤港澳企业在桂投资项目860个,协议投资总额2063亿元。

  农业是粤桂合作的优势领域,两省区将消费帮扶和产业协作相结合,打造全产业链帮扶模式。

  一方面是打造品牌,推进“基地”建设和“圳品”评价。目前,广西共建成300多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农产品供深基地和“深圳农场”,广西农产品获得“圳品”认证226个。

  另一方面是搭建平台,畅通产销对接渠道,打通农产品上行环节。2024年,粤桂举办了众多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让广西的优质农产品充分满足湾区民众的味蕾。如在2024年粤桂协作消费帮扶产销对接活动暨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上,落实涉农签约及农产品采购项目70个,签约金额达35.42亿元。

2024年粤桂协作消费帮扶产销对接活动暨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图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2024年粤桂协作消费帮扶产销对接活动暨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图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如果说农业是火热的“红海”,那么新兴产业就是粤桂合作的“新蓝海”,充满新机遇。

  此次会面,广东和广西方面都提到要加强人工智能(AI)、数字经济等新赛道的合作,广西党政代表团也实地考察了解了广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情况,这与两省区“新春第一会”的重点都契合。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广西的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互补之下,两省区正探索形成“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的合作新模式。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卓能等广东龙头企业已落户广西。南宁是比亚迪全球最大、国内建设速度最快的电池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在此布局的5个新能源相关项目,4个已经投产。

  在数字经济领域,粤桂数据要素互联互通迈入新阶段。2024年4月,广州数据交易所与广西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联合共创中心揭牌,2024年6月,粤桂多家企业获联合共创中心颁发的数据产品登记凭证。

  “出海东盟”,是粤桂此次会面时共同提到的另一关键词,也是两省区产业合作的又一片新蓝海。

  智能车间里,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一批批产品鱼贯而出。新春伊始,南宁泰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就已开足马力赶订单。该企业由深圳金泰克半导体公司和南宁产投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其自主研发的DDR5服务器内存产品填补了广西在新一代半导体存储领域的空白,广受国内AI服务器市场欢迎。南宁泰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主管李长龙表示,该企业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超50%,将依托广西面向东盟开放的区位优势,加速拓展出海业务。

南宁泰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图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南宁泰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图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2024年,广西(深圳)产业合作中心、南宁深邕产业园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相继成立,粤桂共建跨区域跨境特色产业链群。

  深圳市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主任伍俊辉认为,广西可以作为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的制造中心,在为自身带来产业资源的同时,帮助广东企业在国内供应链优势与东盟低成本制造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民生融合更深入

  发展经济的落脚点在民生福祉,粤桂之间的民生融合逐步深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粤桂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帮助38.86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广东就业,34.84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广西区内就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2月3日,一辆列车搭载着600余名春节后返粤的广西籍务工人员,从来宾北站出发驶向广州。这是2025年广西首趟免费“点对点”返岗专列,掀开了粤桂人社部门多年来联合开展“点对点”送工的一角。

乘坐返粤专列的广西籍务工人员正在候车。图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乘坐返粤专列的广西籍务工人员正在候车。图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不仅是返岗专车,还有就业“直通车”。目前,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推动26所联盟学校与广东227家企业校企结对,已帮助13651人实现技能提升和高质量就业。

  岗位还能直通家门口,就业不必去远方。在粤桂对口协作的33个县,两省区共建的“一县一企+微车间”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成为了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梦工厂”。

  “农忙时我在家务农,农闲时就来厂里挣钱养家,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块钱左右,早晚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广西汉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里工作的韦炳珍说道。2024年,广西大化县与广东共建就业帮扶车间26家,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1401人。

  粤桂持续推进医疗合作,看病也不必再去远方。广西3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粤桂合作项目就占了2家,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医患相隔500公里,手术延时仅为25毫秒,两地操作几乎同步,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肝胆外科主任温哲介绍着自己做过的一台手术。2024年8月24日,他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的医生分别在广州和柳州两地,联合开展国内首例小儿外科单孔机器人远程手术,成功为一名身在广西柳州的阑尾炎合并阑尾粪石患儿消除病痛。

  202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与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签订技术协作协议,让群众“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看过往,软硬联通促进要素流动、民心相融,产业联动“新新”向荣。携起手,粤桂合作将结出更多新硕果、更上一层楼。

  出品:南方网 粤学习客户端 广西云-广西日报

  统筹:何静文 门丽丽

  策划:黎妙娟 郭姗

  撰文: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治伊

  设计:陈丽韵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卢绍聪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