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广州市广雅小学四年(6)班的教室里比往常多了一份特别的静谧与专注。孩子们指尖捏着细针,彩色的丝线在绣布上穿梭,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花草图案渐次绽放。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新生代传承人谭靖榆团队走进该校的一个“固定节目”,迄今已是第九个年头。

广绣是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民间刺绣的统称。它与潮绣总称为粤绣,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绣以构图饱满、色彩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而闻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让这项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用针与线钩织出漫漫传承之路?不少年轻传承人选择走进中小学校,除了讲述“传统技艺”外,还以新颖的图案、科学的解构吸引中小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记者在广雅小学的“广绣课”上了解到,这堂自2016年就走到孩子们身边的课堂,已逐渐成为了该校的美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贯穿二年级至五年级的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们从最简单的花草、蝴蝶等元素起步,逐步挑战更为复杂的花鸟组合图案,还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创作。

“他们可以把自己想绣的图案告诉老师,我们会帮他们画稿、配色,把想法变成现实。”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刺绣工艺美术师李敏说,在中小学推广广绣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技艺传授,还希望以非遗为载体,全面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
该校学生刘思宇两年学习下来已经能熟练绣出精美的花草作品。“我觉得学习广绣培养了我的耐心”,她开心地说:“而且与语文课上我们通过古诗词去想象中华传统文化类似,广绣课程能让我们直接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的。”
当天下午,谭靖榆也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知识城校区,在初一(2)班上了一堂“广绣初体验”的手工劳动课。作为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的孙女、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谭靖榆这位新生代传承人给初中学生们带来的更多是她对广绣在当下流行的国潮,如汉服、手袋等应用的理解及实践。
“非遗是传统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把老祖宗的手艺不断融入到新生事物中,才有可能是‘常青树’。”谭靖榆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的创造力,同时还“因材施教”,通过“数学几何解构”示范了刺绣的基本技巧,从穿针引线到绣制图案,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好几位同学在屏息穿针、打结后感叹:“哪怕绣一片小叶子,看着简单,但也要飞针十几次,终于明白什么叫‘匠人精神’。”
据了解,该校近年来不断引入非遗技艺进课堂,如在初一年级手工劳动课开展广绣体验活动,希望通过沉浸式研学,让非遗技艺具象化,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华文化自信的种子,并不断生根、发芽。

据悉,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以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非遗传承搭建创新平台,并呈现在低龄阶段种下“非遗种子”的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多年轻传承人走进中小学校参与美育教学;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校也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把“美育课堂”开进非遗传承基地,绽放“非遗正少年”的花样,让非遗传承生机勃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通讯员 梅丹青

